春节,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但口头上又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村庄每到除夕夜就会有年兽闯入,它有着锋利的爪子和血盆大口,会吞食牲畜、伤害百姓,村民们都十分恐惧,每到年末就躲进深山。有一年,一个叫阿福的年轻人决心赶走年兽,他从老者那里得知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声响。于是在除夕夜,村民们贴红春联、挂红灯笼、燃篝火、烧竹子,年兽被吓得转身就跑,阿福和村民们还拿起火把和农具追赶,年兽再也不敢靠近村庄。此后过年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它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这一天的存在,让我们彼此找到心的所在,做回自己,心存温暖,又增添新的力量,开始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从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一般从年前的小年便开始“忙年”。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祭天祈年,祭拜诸路神明,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过年是一种严密的流程,按班就步、有条不紊,要祭灶、熏腊肉、香肠,磨豆腐、打年糕、蒸馒头、扫房子、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人们“开门爆竹”,送旧迎新和接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节,人们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合家欢聚饮屠苏酒。很多地方,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为的是聚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吉祥习俗吧。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烧香祈福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
“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祈求来年顺利。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在南方,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一般在大年三十上午,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责任编辑:朱家宝
审核1:李瑞哲
审核2:赵小玉 曹琪琪
审核3:胡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