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 李娜: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
学术
2024-11-13 11:02
北京
作者:张云飞 李娜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谋划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逻辑谨严的科学的整体。只有完整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会议,发布了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文件。这些讲话和文件形成了新时代关于文化建设的“文本群”,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载体。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党章是最为权威的党的文献,是概括党的创新理论的主导性文献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章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五项任务,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指导思想方面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化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章中提出了五项任务,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章程》完善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上述三个文献是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主导性文献依据,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纲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第一,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了“九个坚持”。(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2)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两个巩固”是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3)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4)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坚持文化自信;(6)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二,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了“十四个强调”。(1)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2)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强调坚持文化自信;(4)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5)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6)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8)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9)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0)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3)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4)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三,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七个着力”。(1)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2)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7)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述三个会议的文献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干部分,是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性文献依据。此外,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52篇文稿编辑成《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性文献载体,也是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性文献依据。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201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分为八个专题。(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3)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7)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8)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2022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分为十个专题。(1)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4)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7)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8)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0)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两部论述摘编同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载体,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主题和内容构成的概括是总结和提炼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参考依据。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文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文献依据。以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本群”为文献依据,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命题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因而党必须自觉提升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其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能否掌控文化领导权,直接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政权的成败得失。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来看,一些执政的共产党放松甚至放弃文化领导权是导致其革命失败和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我国围剿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地进行文化渗透,试图推行“颜色革命”。同时,国内一些错误的思潮和言论也意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干扰中心工作。因此,“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我们必须让党的旗帜在文化领域高高飘扬。其二,大力提升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和新形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本领恐慌”的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文化建设、党管精神文明建设、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党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党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坚持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系统地贯彻和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当中。在加强文化领域党建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反腐廉政建设,确保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现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和进步。(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的文化,必须坚持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以无产阶级解放为政治形式的全人类解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基于一定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会引领和推进社会进步,错误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会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理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其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当然,我们需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只有坚持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三)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敢于亮剑。其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制度规定。意识形态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规定文化建设制度属性的重要因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由于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又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当中,因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就会带有旧社会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痕迹。这些痕迹会削弱和瓦解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大张旗鼓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其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式诠释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式诠释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式诠释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统一性,热爱祖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同时,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统一起来。我们还必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目标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分水岭。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满足人民对于艺术的需要,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艺术对人民的需要,确保艺术之树长青。其二,坚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人民群众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而且要求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文化产品的多寡问题,而是文化产品的质量优劣问题和公平配置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普惠性、可及性,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大众的”文化成为人民性的文化。因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统一性。我们必须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先进文化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五)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综合创新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质。其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共性与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辩证统一问题的精髓,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又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民族的”文化,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活力。其二,坚持通过综合创新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建设要善于融会贯通,特别是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兵、农、医、算等“中国实学”资源。三是国外有益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在此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要坚持打通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资源,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只有坚持综合创新的方法论,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倾听时代和群众的呼声,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六)坚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是追求全面进步的文化,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一,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在社会有机体当中,物与心、物与人是难以分割的整体。西方现代化以实现剩余价值为目的,导致了身与心、物与人的分割与对立,造成了“单向度的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两手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持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改善和同步提高,坚持促进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其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光大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地团结起来。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明系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系统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一,系统观念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文化和文化建设都是复杂系统,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文化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我们要围绕着坚定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我们要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国家文化公园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着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其二,我们应该按照系统观念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要统筹推进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和完善全过程文明培育工程。我们要将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贯穿于城乡建设、爱国卫生、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活动当中,做好本职工作,建立和完善全领域的文明实践工程。我们要统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文明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全方位文明创建工程。只有全面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才能大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系统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系统思维水平。社会主义文化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其一,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动力。一是要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理解和系统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实现理论创新。二是要打通事实科学和价值科学的边界,拓展文化的内容,大力弘扬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主流价值,实现内容创新。三是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和成果,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管理和传播,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占领文化创新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实现手段创新。其二,文化创新还要抓好体制创新。为切实提高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以创造性的方式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一线和普通群众当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我们还必须统筹推进理论、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努力形成文化创新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必须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其一,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将传统和现代贯通起来,发展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将中国和世界贯通起来,发展面向世界的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将过去、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是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必然会促进文化自强,推动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信,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坚实的实践基础、强大的制度保障和科学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底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两个结合”的自信,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达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光明的未来前景。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自信,建立和完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自主的知识支撑。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民族复兴伟业,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高度开放和包容的先进文化。其一,通过倡导全球文明倡议来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责任和担当。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试图以“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推动人类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必须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样,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其二,全球文明倡议指明了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前景。我们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条跨越和超越之路,是一条创造和创新之路,它进一步明确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现代化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即一条非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我们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巧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让世界知晓、理解、认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不断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上述十个命题分别科学指明和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属性、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科学原则和方法论、鲜明特征、系统路径、创新动力、当代使命、开放视野和国际担当。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框架结构。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这一框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还丰富和发展了各专门领域的党的创新理论,将之贯通成为一个有机体系。“文化产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相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此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看其能否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市场的失灵,确保基本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扩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和内容。“法治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相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用以德治国推进依法治国。“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法律只有在转化为人们内心信仰的时候,才能真正被人们所遵循。另一方面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用依法治国推进以德治国。只有依法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和缺德行为进行整治,才能促进人心向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们要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法律,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在总体上,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扩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内容。“生态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化的发展。“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的发展将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为准则。另一方面,生态文化的发展会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例如,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的边界,生态正义扩展了正义的边界。因此,我们必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推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扩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内容。“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相联系的重要中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风险成为威胁国家总体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将之纳入到总体国家安全当中。尤其是,我们要“加大网上突出问题治理力度,集中整治网络政治谣言,查处危害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典型案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要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我们之所以突出和强调文化自信,就在于这是事关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问题。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内容。“军事文化”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相联系的重要中介。我们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强化军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战斗精神,向“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学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打造海军陆战队的特色兵种文化。最终,我们要努力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和内容。“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相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意识形态、发展道路、社会制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看作“普世价值”。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在普遍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利益,而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肆虐、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全球文明倡议,大力张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样才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内容。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红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和创新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