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镇大端村

文摘   2024-10-06 00:55   广东  

  大端村,位于高要区、活道镇的西南隅丘陵中,西南与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接壤。村委下辖两条自然村,总面积约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3亩,山地14082亩,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3人。今天笔者介绍大端自然村。


一、简介


1.1、地理位置与交通

  村庄位于活道镇西南隅,大端顶(风车山)北侧。县道X431经过村庄。四至:
东:隔田野与洞心村相邻
南:大端顶风车山
西:丘陵
北:丘陵


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大端村民委员会

1.3、人口、民族

       截至二0二四年九月末,村庄户籍人口1500多人,原住民姓氏有:刘、黄、梁、廖、冯、陈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水果、蔬菜、速生桉等。年轻人多外出营商或务工。


1.4、历史沿革

1.41、明代及清初属丰乐都大端村;

1.42、清末属升平堡大端村;

1.43、民国初属迁修乡丰乐都;

1.44、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属二班四区升平堡

1.45、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属二区升平乡;

1.46、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二区广华乡。


清代行政隶属表↓

民国时期地图↓

民国时期外国人绘制的地图↓


二、周边环境


2.1、入村道(X431县道)


县道边公共汽车站






2.2、村中池塘周边景色


村西南大端顶(风车山)





市场背后






2.3、村中景





2.4、村周边风景









三、坊/里门、牌坊


3.1、村口牌坊

正面匾书:大端/背面书:泰门

捐资芳名

3.2、旧门楼遗址



四、祠堂


  祠堂是中国人聚族议事、断事之所,是传统根之所在。笔者重点拍摄并展示众多祠堂、祖堂,目的是让村人记住自己的祖根,让游子记住乡愁。祖堂内有祀奉与自己血脉相同的祖先牌位。


4.1、梁氏宗祠

 正面,前有小院


  梁氏宗祠位于旧村西前方,倚山傍水。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硬山顶,灰塑博古山脊/镬耳封火山墙(后进)。前廊墙眉有彩绘画。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木承托与虾公梁。始建年月不详。建筑风格为岭南祠堂特色。上世纪曾经作为大队会场使用,后来归还梁氏族人。

      闭门,没有拍内景。


花岗岩石匾阴刻:梁氏宗祠

前廊

虾公梁上的石狮子放在地上

侧面

侧面

第三进山墙

侧墙

4.2、黄家荘

正面大门

匾书:黄家荘,上款:岁次癸酉仲夏建,下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四吉日立

侧视

4.3、冯氏宗祠

正面大门

花岗岩石阴刻:冯氏宗祠

上款:公元二零一三年,下款:癸巳仲秋建

侧视


4.4、廖氏宗祠

外景

正面大门

匾刻:廖氏宗祠

下款:癸未年仲秋

4.5、桂香书室

正面

花岗岩石阴刻:桂香書室

上款:光绪丁亥年,下款孟冬吉日立

4.6、酒堂

4.61、黄氏国才公酒堂

正面

门匾

侧面

4.62、刘氏大楼

外景

正面大门

门匾书:刘氏大楼,下款:一九七丁丑年

4.63、廖氏酒堂

思贤桥

4.64、?氏酒堂



五、祖源与名人


  温馨提示:以下资料摘自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所述人口数量、宗祠状况等,其时间截至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本姓族谱为准。


5.1、刘姓

       其族本居刘村(今回龙镇刘村),有刘继枝者,于明时迁居丰乐都大端村为其始祖。今(1947)传十七世,有丁口三百余人,建有宗祠。


5.2、黄姓

      其祖先原居东安县(今云浮云安)下坑村,明末有名见莊者,迁居县南丰乐都大端村为其始祖。迄今(1947)凡十五世,约有丁口二百四十人。


5.3、梁姓

      清初,牛渡头梁氏始祖品德五世孙越莊公,因避水患,由银江都牛渡头村迁居丰乐都大端村为其始祖。今(1947)传十三世,有丁口二百三十余人,宗祠曰荣远堂。


5.4、荷木围廖氏(包括隔塘系、大坡围系、布塘系、大端系、長塘系、大坡地系)

       宋廖德明,字子詢,鄂州武昌县竹排街竹篙巷人,迁来县南白諸都荷木園村,为其始迁祖。越五世,源生子二人,長德清,次德明。

       德清三子:曰斌賢、曰斌儒、曰斌相。支派分居各地。自始迁至今,歷三十六世,丁口約一百五十人,建有宗祠。

……

      斌儒第二子乐山之後有名泽延者,于明中叶分迁丰乐都大端村(民国属广华乡)为其始祖。今(1947)传十六世,有丁口八十人。尚有分支竹坑、官田诸处者。


5.5、冯姓

      始祖名玉枝,亦由新江莲塘迁来丰乐都大端村(民国属广华乡)。始迁时代约在明中叶,至今(1947)传十六世,有丁口约二十人。


5.6、陈姓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


六、古迹


  城市的传统、非遗在古籍记载里,而乡村的传统在庙宇、在社坛、在各类神祉、在古井、在古碑里。这些是几千年来,人类敬畏自然的习俗,祈求平安吉祥的朴素情感,达到与其和谐共存,千秋万代的赓续。所有这些印记和文明密码,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是村庄最古老的物证与记忆,与迷信无关。


6.1、社坛及石敢当

  社坛是村落的守护神,一般建在村庄出入口边上,其是中国传统玄学和人类敬畏自然的具体表现,是古代祭祀土神之坛。它的作用好比是村庄的另一空间的保安亭,专责守护村庄出入口,保护村民平安。它不同于五方土地神,仅守卫一户一宅,而是整个村庄。


旧村口榕树头的三多社

村南山边的山咀社

村南的护龙社

村南坑水边的?社

村道边的石敢当

土地公位


6.2、汲水位与古井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迳口庙前古井

参考文献:

1、清朝康熙、宣统《高要县志》

2、民国《高要县志》


感谢村委会人员提供相关资料!

感谢村中热心村民向笔者介绍相关情况!


注:

1、图片2024年10月04日拍摄;

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

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不羁的种子
发布古村落图文及本土历史典故,游记,风景,古迹,个人聚会等摄影图文信息。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