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在堂先生:丁沟中学1966届校友,江都区樊川镇人,经济师,致力于樊川镇历史文化研究。参与编写《小小樊汊赛扬州》《樊川历史文化》《樊川乡村建设》等,独自编写《东汇老稿》《东汇文史札记》等。
1968年秋,提倡小学戴帽办初中。东汇中心小学以及境内各完小皆附设初中班。当时初中学制二年,直至1979年秋才改为三年制。1974年秋,东汇中学正名,同时设立高中部。当时中学和中心小学同在一个校园。学校设立革命领导小组,蔡绍纲任主任。1976年2月,正式任命蔡绍纲兼任东汇中学校长,蒋杰根分管中学教育。1984年,李正宝任东汇中学副校长,主管中学教育。1985年12月,李正宝接任东汇中学校长,直至上世纪末,后来由周国强、何根林相继接任,到2010年东汇中学撤销。在此期间,吴森林、陆有群、徐瑞松等先后任副校长。历任教导主任先后是吴斌(1980一)、李正宝(1983—)、陆有群(1985一)、胡荣(?—)等。1978年秋,归并附设初中。撤销其他完小的附设初中,其学生分别并入到东汇中学、前杨联中和郭杜联中。1989年秋,两个联中相继撤销,学生并入东汇中学。1976年8月闹地震,加之三阳河工程,东汇中小学由鞠家墩迁址西移,先在防震棚中教学,后陆续新建校园。1989年秋,在路南新建东汇小学校园。1990年,小学搬入新校园,东汇中小学彻底分开。起初,东汇中学初中实施单轨制,每年招收一个班新生,后来实现两轨,鼎盛时从1978年实施三轨。再后来,随着生源的减少,又逐步减为两轨。东汇中学有两大特色在江都较有影响,一是教学质量高,是校办企业办得好。东汇中学历年中考,达线者众多,在江都小有名气。上世纪80年代,“户口离农”是莘莘学子的第一追求。只要考入中专,迁出户口,“铁饭碗”有保障,就高兴万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舍弃上高中考大学的坦途,纷纷挤入中专,只求早日跳出农门。查阅相关资料,1979年中考,东汇中学上线12人,由于年龄低于15周岁,未能被中专学校录取。1980年中考,上线4人,分别是徐跃斌、徐跃定、梅义明和吴志明。1981年中考,上线4人。其中孙银霞为江都县总分第一名,此外是沈莲、吴云和马长云。1982到1984年,连续三年,每年上线10人左右,其中1983年上线人数是江都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仅在泰兴师范和高邮师范就读的,就有34人。1985年,东汇中学毕业的陈万林,考人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扬州无线电厂工作。在工作期间,继续自学,专攻半导体,并考为研究生,成为本地区自学成材的典范。80年代后期,“户口离农”逐渐淡化,到名高中求学成为时髦。90年代起,东汇中学每年都有十多名学子达到重点高中线。特别是1996年,江都市中考状元姚玉霞出自东汇中学,市委书记潘湘玉曾为东汇中学和姚玉霞颁奖。后来姚玉霞就读于扬州中学和武汉中南科技大学。由东汇初中而考入重点高中继而考上著名大学的东汇学子,初步回忆有(时限是跨世纪前):徐安军,考入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浦志勤,考人广州中山大学;吴德旺,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李忠军,考人上海复旦大学……东汇中学第二个特色是校办企业办得好。1974年起,东汇中学办起了冶炼厂,经营有色金属。到1981年又新办棒冰厂。据不完全统计,校办企业以纯收益用于学校建校舍,教师生活用房,置办教学设备,购置图书,绿化校园等,上世纪80年代就达20余万元。1974年秋,东汇中学增设高中部。当年招收一个班,56人。当年本地初中毕业生,择优进入高中部。1975年秋,也在本地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一个班,53人。由于教室紧缺,1975年的高中班,安排在前杨附设中学就读。1976年春,这个班才由前杨转至东汇中学高中部。此后,1976至1979年,每年都招收一个班的学生。1978年秋,高中教育实施择优培育,分为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自此,成绩较优的初中毕业生,分层次被江中、丁中或樊中录取,剩下的在东汇读高中,因此,1980年即停止招生。东汇中学高中部教师主要是:陈东、李正宝、李书智教语文,苏华、韩有时教数学,王万山教物理,李安德教化学,陈凤兰教英语,……蒋杰根曾负责高中部。当时高中部的学制是二年,因此,1976年夏,东汇中学有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如陆有群、吴建章、张国和、张金来等;1977届毕业生有钱治华、虞传海等;1978届有孙在武、谭在美盛路路等;1979届有张有根等。1981年夏,东汇中学高中部撤销。高中教师一部分留在初中,一部分调走。红火了8年的高中教育在东汇地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