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套路“白拿”
近日,我们收到一位粉丝朋友的投稿,说是最近频繁接到京东金融的骚扰电话,主要就是跟他推销“免费申请京东和银行的联名卡,并且还可以一分钱购买剃须刀、拉杆箱等,申请的卡不同领取的礼品也不同”。
看到一分钱购买的时候,突然就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在今年上半年,京东就曾推出过“一分钱买茅台”的白拿活动,京东曾宣传的就是“完成理财任务,享1分白拿价”,而白拿的商品中就有“贵州茅台飞天53度500ml(单瓶)”、“贵州茅台飞天53度50ml*2(礼盒装)”等商品。
京东真的这么大方,能让用户一分钱就购买到茅台吗?
当然不是,所谓的一分钱购买茅台的背后,是需要购买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债券基金,并且在某种情况下,还没有直接购买茅台划算。公募基金的A份额若持有时间较短会有高昂的赎回费,以京东的基金销售费率为例,在当时购买244万中信建投稳祥A将按照0.03%收取申购费,7天赎回将按照0.1%收取赎回费率,仅交易费用便将近3200元,已经超过了同款飞天茅台的市场价。
在2020年8月28日,证监会曾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基金销售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事基金销售业务,不得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京东的“白拿”活动显然与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不符。虽然活动在上线后不久就因为各种争议下线,但这并不是京东第一次推出所谓的“白拿”活动。
早在2016年京东就曾推出过一次“白拿”活动,后来该活动因为一份某知名博主发布的《关于商请京东“白拿”业务定性的函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在当时京东对外声称未收到此函件,但是“白拿”活动还是已经“暂时下架”。
对比京东两次推出的“白拿”活动可以发现,虽然今年仍是变相捆绑推销基金产品,但是没有要求通过信托贷款购买商品。除此之外,第一次活动还因为私募基金公开化、资金流向不透明等合规问题被质疑,但这一次,京东就明确了合作方为中信建投稳祥A公募基金。
但是无论怎么变,无非是新坛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不符合监管规定。
02.
套路“分分卡”
除了套路“白拿”之外,京东金融的“分分卡”也同样暗藏玄机。
在本月初就有位B站博主爆料,他因为贪图一时的绑卡优惠减免,开通了“京东白条分分卡”,绑定的还是一张储蓄卡,但是却因此背上了26%年息的“高利贷”!
据该博主透露,最开始是他在京东商城买东西付款时,跳出了一个绑卡优惠减免的界面,因为绑定的是储蓄卡而并非信用卡,再加上优惠力度确实可以,他也就没多想便绑定了银行卡。
最开始他在次月收到了一张白条账单,因为这笔消费他使用的是微信支付而非京东白条,所以他对账单的出现还是有些疑惑,但是由于这笔消费只被分了一期,就相当于普通的信用卡当月消费下月还,所以也没过多怀疑。
但是在次月,他又收到了白条账单,这次就有点不对劲了,因为他在上月没在京东商城买过任何东西,也没购买过京东金融的相关产品,那么这笔账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博主赶紧打开白条账单进行核对,发现这些消费都是些快递、便利店的日常小额消费,并且都是通过微信支付的,可以说和京东毫无关系,博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跑到白条账单上,于是就只能把之前开通的卡解绑保平安。
本以为解绑就已经万事大吉,但是上月京东又因为“挤兑风波”上了热搜,让他又想起来在京东金融中还有点小钱,就马上登录查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有“惊喜”,他又莫名出现了一笔17.66元的待还款!都已经解绑银行卡了,为何还会有账单?结果居然是博主在上月发了一个200元的微信红包,当时用的就是微信支付绑定的分分卡,也就是前面说的那张储蓄卡,而这200元在博主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分成了12期,服务方还是信托公司,账单显示本金加分期服务费总共要还226.40元,算下来相当于年化利率高达26.48%,着实让人震惊。
“分分卡”究竟是如何做到让一个“干了十多年风控的,几乎完全不会用有息分期付款的,而且对这事儿还是比较敏感的财经博主”被套路的呢?
博主咨询过多位客服,每位客服回答都不一样,但最后终于有位稍微靠谱的客服给了一个还算靠谱的解答。原来是因为白条分分卡会不定期为用户提供分一期的权益,也就是博主第一次的账单,就是享受了这个权益,所以是次月全额还款。但这就是京东金融吸引客户的一种营销手段,为接下来的高息分期做铺垫。该博主后面所有单笔消费超过100元的消费都被默认分成12期的有息分期借款,而这个自动开通分期付款的协议被隐藏得极深,在一个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去留意,并且就算刻意去找都要找很久的折叠条款里。而据分分卡协议展示的折算年化费率,几乎都是10%以上,颇为高昂。
平台倒是合法合规了,消费者却只能吃个“不仔细阅读开通协议”的哑巴亏。
今天我们去尝试了开通分分卡,但目前京东似乎也已经“暂时下架”了该产品。
03.
“挤兑风波”,是谣言更是信任危机
前面曾提到京东金融因“挤兑风波”上了热搜,这件事也值得注意。
在上月,一张声称京东金融理财产品巨额提现无法赎回的截图在各社交平台流传,图片显示“当前产品触发巨额赎回,请于下一赎回开放日再试。”于是“京东金融挤兑”这一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
京东方面马上进行了辟谣:京东金融平台不存在网传“挤兑”,相关言论完全失实。用户在京东金融的资金均由持牌金融机构管理,受到法律的监管和保护,各类理财产品都在正常运营中。
就连微博管理员都亲自下场帮忙辟谣:“经核实,该言论完全失实,且已对相关平台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同时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甚至连自家的微博基金都没逃过禁言的处罚。
沸沸扬扬的“挤兑事件”终于收场,而在这背后所折射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首先是京东对于舆情的敏感度问题。
这起事件的实质起因是“代言人”问题。在10月京东举办的“京东11.11又便宜又好”发布会上,有脱口秀演员现场参与活动启动仪式,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热议,随后就有不少消费者向京东金融发起理财赎回行为,而“巨额赎回失败”就成了这一舆情引爆的导火索,使之迅速传播。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舆论敏感度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选择代言人或进行市场推广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其实在之前京东就曾因为该代言人的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本次“挤兑风波”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京东金融对于舆情的误判。
其次是用户和平台的信任问题。
京东金融“挤兑风波”说明基民和基金还有销售方的平台缺乏一些信任,这也正是平台和基金方需要思考的点。信任的缺乏虽然跟前几年基民大面积遭受损失不无关系,但是对京东金融平台本身来讲,众多套路也会逐渐降低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增强互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让基民对自己的投资有较好的认知,了解到基金经理是谁、如何操作、什么逻辑保障收益等之外,还要用真诚的理念,打造真诚的产品,没有套路,这种互信才会长久。
04.
投诉不断,网贷业务乱象频出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京东肯特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为京东科技(京东金融主体公司)旗下基金销售业务展业主体,旗下涵盖小金库、理财、基金、高端理财等业务板块。在2023年一季度,京东肯特瑞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同比增长97.6%,二季度同比增长81%,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关口,达到1003亿元。
可以看出,基金代销业务为京东金融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发展基金代销业务的同时,京东金融也将目光投向了金融科技的另一个重要板块,网贷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金融在2018年“去金融化”的行业浪潮中改名为京东数字科技,并强调自己“科技公司”的身份,随后在2021年上市失败后,又将名字更改为京东科技。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京东金融于 2013 年独立经营,起初是为京东电商平台的商家及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消费者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京东金融多次强调自己是科技公司,无非就是要规避“放贷”二字。但事实上,京东金融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家以放贷、助贷为主的互金公司。
据招股书显示,京东金融的业务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前两个板块的业务在京东金融的收入中占比高达九成。而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是指帮助金融机构揽客、助贷,京东金融则从中收取一定费用,京东金条就是这一板块的代表性产品;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代表产品则是京东白条。
在黑猫投诉平台,与京东金融相关的投诉共有十万余条,而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暴力催收”以及“泄露个人信息”。
05.
兄弟文化,是企业文化,更应该是服务态度
熟悉京东的人都知道,京东内部一直盛行着“兄弟文化”,给物流小哥上五险一金、给员工建公寓等,都是对员工的善待。
对待客户,同样也需要像兄弟一样真诚。而京东金融却似乎已经忘了“金融向善”的初心,套路客户,收割客户,正在一步步砸掉自己的招牌。
希望京东金融可以真正做到把客户也当兄弟,而不是某一天做到如某游戏广告词一般——“是兄弟,就来砍我”。
*重要说明:星河猎手所有文章引用的数据或信息均来源于文中所提及公司的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官方发布及媒体报道等公开渠道,并尽可能对信息进行验证,保证数据及信息经得起查证。如存在可能的错漏,请给我们留言,我们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