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网传广东潮汕商铺“关门风波”中的舆论追问?

时事   社会   2024-12-05 16:30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近期,有多位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广东潮州、汕头许多商铺闭门停业、工厂放假。评论区有网民称,是因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商户们为了避免被查才关门拒检。有自称是前往潮州旅游的网民提到,西马路、牌坊街约80%的店面都处于关门状态,仅一小部分商家晚上会开门营业。

部分网传内容截图


11月23日

对此,潮州某社区工作人员回应称,牌坊街的店铺已经关闭了2到3天,原因是进行检查,会尽快重新开业。


11月25日

汕头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检查内容主要涉及消防和应急,检查期间店铺都是正常营业的,并未出现大量关门停业的情况。



同日,广东潮州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官方微信公众号“潮州网警”通报称,巡查发现谢某、张某、苏某、蔡某、戴某等人先后在网上发布“被要求整改并需交38000元”“开面包店的给罚了五万元”等未经核实或造谣的信息和评论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以上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来源:“潮州网警”微信公众号


回应不一致
谣言传播的“温床”

此次事件中,多头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谣言的传播。


一方面,多主体信息传递的不一致破坏了公众对发布内容的信任。地方社区工作人员、应急管理部门、网警等多方回应了网传商铺关门一事,但各方信息内容存在不一致。例如,社区工作人员确认商铺因检查关闭,而应急管理部门表示并未出现商铺大量关门停业的情况。这种多主体、分散且互相矛盾的信息回应,导致公众无法准确判断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引发更多猜测,扩大了谣言的传播空间。“各说各话”容易让公众产生“相关部门在回避核心问题”的认知,更进一步削弱了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关键信息模糊加剧谣言的传播效应。尽管相关部门辟谣称“未出现商铺大量关门停业的情况”,但未正面回应网传“关门潮”图文来源,或检查是否产生巨额罚款等追问。不透明的信息环境,极易形成“事实真空”,为未经核实的信息扩散创造了条件。


为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地方政府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形成统一的沟通口径,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情绪化传播
网络谣言的“助推器”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情绪化传播的普遍存在,加剧了信息裂变的速度和范围,并对社会认知与公共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此次舆情呈现出内容碎片化、传播链条短、情绪共鸣强等特征。


首先,内容碎片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混乱且难以追溯。在社交平台上,用户往往只关注信息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上下文和完整性。例如,部分网民在传播“商户因被罚款而关门”的信息时,未能提供具体的证据或来源,也未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导致事件的背景和真实情况被掩盖,公众只能接收到片面的、不完整的内容,从而易对实际情况产生误解。更为严重的是,当信息碎片化与情绪化表达结合时,信息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往往被进一步弱化,谣言因此更容易被广泛传播。


其次,传播链条短加快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编辑,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只需短短几秒钟,一条未经核实的信息便可迅速通过社交平台的裂变式传播被放大,形成舆论热点。这种传播链条的缩短,使得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而官方的辟谣和澄清却往往滞后,难以在第一时间遏制谣言的扩散。

部分网民评论

最后,情绪共鸣强是谣言传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或能够引发情绪共鸣的信息,并在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信息茧房”。商铺关门、罚款等话题直接触及消费者和商户的切身利益,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网传信息中“高额罚款”“突击检查”等内容,使得部分网民感到愤怒或不安,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质疑,强化了偏见,于是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不仅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还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情绪的共鸣效应使得网民更倾向于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而忽视了理性分析和事实核查的重要性。

部分网民评论


地方政府
执法与信息透明的重要性

随着事件发酵,谣言的传播和多方信息的不一致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地方营商环境的质疑。相关执法行为被部分网民扣上了“任意执法”“不合理检查”等帽子,高频次或突击性的检查被解读为对正常经营的干扰,可能增加商户经营负担。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多地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吸引投资和促进消费。而此次网传广东潮汕商铺大面积关门的现象与公众对“开放、包容、友好”的营商环境预期形成了强烈反差,加剧了商户对地方营商环境的不安定感。

地方政府在应对类似事件时,应注重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透明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公众猜测。公众对“检查是否存在”“是否有罚款”等问题的困惑,源于信息披露不足。地方政府应主动公布检查的具体内容、范围及合法性依据,消除公众疑虑,避免谣言传播。此外,执法检查是保障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或“运动式执法”,应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确保执法过程合法、公正、透明。


总而言之,公众对地方营商环境的关注,既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警示和促进。地方政府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全面优化执法方式、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公平、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为商户和投资者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较早、产业链完整、业务齐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