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成为新风口前,还需解决三大痛点

时事   社会   2024-11-27 16:26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2024年,伴随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的诞生,短剧产业再迎发展机遇,“AIGC+短剧”逐渐成为影视内容生产变革的新路径。



AI短剧传播数据盘点


从国内布局来看,多线程叙事短剧《白狐》率先探索技术赋能影视作品的可能。随后,央视陆续推出《中国神话》《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等多部作品。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头部平台加快布局,分别推出AI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AI短剧赛道竞争激烈。


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公开数据,人民在线品牌研究院对上述短剧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



播放量数据






互动量数据




从传播情况可以看到,AI短剧整体仍处于小范围传播阶段,尚未形成现象级传播态势。用户对AI短剧的讨论热情较为平淡,观点多集中于对AI生成内容质量的评价、职业替代可能性的探讨。如不少网民认为,AI短剧存在画面不连续、人物表情僵硬、嘴部动作与配音不适配等问题,观看体验不佳。其中,《中国神话》《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作品反响较为突出,彰显用户对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玄幻、神话等题材兴趣较高,为AI短剧创作提供方向参考。


虽然大多数从业者对AI短剧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的加持为视听艺术注入了鲜活、蓬勃的力量,正在推动影视创作范式创新及产业变革。未来,AI短剧赛道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其内在发展逻辑和对影视创作的重塑机制、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等问题,均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AI与短剧的适配性

狂飙的风口、技术的AB面

广阔的市场前景为AI发展注入动能。微短剧发端于短视频平台,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提出,微短剧正成为精品创作和主流价值观传播阵地,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2023年我国经常观看微短剧的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其中,31.9%的用户会进行内容付费。《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1000亿元。短短几年,微短剧就有望完成从萌芽向“流量高地”的转变。


内容取向方面,从提炼、强化“爽点”以刺激用户快感的重生复仇等爽文题材,到承载文化属性实现精品化转向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作品,微短剧行业价值与规范在持续进阶。


我国视频大模型也在加速涌现,快手、抖音分别发布“可灵”“即梦”视频大模型,“Vidu”“筑梦”“VideoCrafter2”等大模型争相竞速,为文生视频提供了更多技术想象。


AI成为短剧生产技术动力的归因。短剧来源于戏剧母体,演员、剧场、剧本、观众要素齐备,但内涵有所更新。演员起推动情节的作用,对演技的要求并不算高;得益于网络载体的嬗变,剧场从线下空间集聚转为短视频平台展演;剧本以特定矛盾框架(重生、逆袭等)激发用户情感共鸣,形成套路化的冲突模板;而观众则进一步泛化为随时“在场”的互联网用户。未来,AI技术可以全面介入短剧制作及反馈过程,包括人物的虚拟化建构、剧本的批量化生成、剧场的空间延伸、观众的角色重塑。从这一层面来看,短剧可被视为技术的产物,AI则是短剧演进的重要动力。







AI嵌入短剧创作的五个逻辑





创意补给。人类思维框架的局限,使得短剧创作在题材、叙事层面存在同质化倾向,创作灵感稀缺或难以落地。AI技术可提供无限创意,以智能高效的方式实现灵感的迅速转化。


剧本辅助。短剧剧本体量虽小,具体创作仍需较多精力。AI可以根据创作者需求批量生成剧本,可以自动修正内容。


图像生成。AI可实现图像、音频的智能化生成,在极大压缩人工制作周期的同时,具有创意张力的画面也可补足人类想象力的不足。


审美匡正。部分短剧突出世俗意义的“爽点”,在审美价值上难逃庸俗化、娱乐化窠臼。AI可通过打破短剧创作固有套路,创新表达方式,匡正审美。


题材补齐。短剧多以言情、职场为题材主线,难免会出现情节同化、创意受限的局面。观众对玄幻、科幻题材虽有期待,但制作成本较高。AI可有效补齐这一短板,不仅涉猎玄幻、科幻题材,也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






AI短剧的发展隐忧





技术限制。目前,大模型生成视频时长较短,仅能生成对剧情、人物、场景要求简单的视频,难以满足剧情复杂、人物动作幅度大、场景变换复杂的视频生成需求,要想真正批量化、产业化生产,仍需攻克技术难题。


供给不足。AI短剧的创作需要使用AIGC工具,这就要求创作者对技术逻辑有充分了解,包括文生图、图生视频过程中对提示语的设计、对平台功能的掌握等。较高的技术门槛导致AI短剧尚未进入主流剧作者的视野。


伦理失范。AI短剧主要基于大模型,对特定训练数据库的深度学习以及人类提示语的引导,可能被无意识地嵌入有刻板偏见、歧视性的内容,形成不良导向。同时,AI基于训练数据库生成短视频,可能会在画面细节、人物形象、情节推进等方面存在雷同或相似,有较大的侵权风险。



互联网企业纷纷下场加速研发,AI短剧的商业价值巨大,新技术和短剧的融合似乎势不可挡。应当看到,AIGC与短剧赛道在适配性及作用机制上均具备逻辑层面的合理性,但要想真正重塑短剧产业,仍需要较长时间突破技术限制、提高从业者适应性、规避伦理风险。


更需要注意的是,短剧赛道内容质量鱼龙混杂的问题饱受舆论诟病。短期逐利资本的涌入易导致行业放弃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产出的低劣内容会弱化大众审美,冲击主流意识形态。AI赋能短剧赛道后,可能会颠覆短剧的创作格局,究竟是实现内容审美的提质升级,还是将技术用于批量生成低质剧集,有待时间进一步验证。



来源:《网络舆情》30期  部分内容有删改


作者:人民在线品牌研究院研究员 赵露茜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较早、产业链完整、业务齐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