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春节
记忆中儿时的春节,是一年中十分令人期待的日子,对于80后的我,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就像天上的星辰,在岁月的宇宙中绽放光芒。
“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以来,春节的节前氛围就悄然而至。那时的家庭出行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虽说是数九寒天,但集市上却是热火朝天。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类春联和贴画、鞭炮、新鲜的鸡鸭鱼、炒瓜子、花生,诱人的糖果,令人目不暇接。摊主们穿着军大衣,戴着棉帽子,围脖上、头发上都是白霜,双手时不时地揣进袖筒取暖,时不时地伸出来站在摊位前卖力地吆喝着,在人来人往的讨价还价声中、在人挤人的交错中,我和父母也穿梭在集市中,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别提多兴奋了。我在有限的识字中,积极参与挑选寓意美好的春联,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询问价格、货比三家。现在回忆起来,都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除夕这天,中午时分贴春联,父亲要拿白面熬成糊糊,作为贴春联的“胶水”,熬好了“胶水”,就带着我贴春联和福字,我负责递送,父亲负责抹浆糊和粘贴,那红色的春联在大门上展开,烫金的祝福语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直到现在,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是我和父亲,只不过,换做我来贴春联,父亲递春联。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中之重。父亲母亲在厨房里忙碌,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在包饺子环节,我最喜欢的就是将硬币、糖果塞进包的饺子中,满怀期待等待饺子的上桌,争取吃到财源滚滚和甜甜蜜蜜。饭桌上必备一条寓意着“年年有余”的大鲤鱼,一只象征着“大吉大利”的炖鸡,还有各类菜品、炖煮的牛羊肉和熬制的醇香的奶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道道美味佳肴,承载着全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那时还没有手机,都专心致志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优美的歌声、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在一曲《难忘今宵》中迎来新的一年。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震耳欲聋的鞭炮放起来,全中国的家庭都在同一时刻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在放鞭炮环节,我和母亲在屋子里看,父亲负责鞭炮的燃放,那燃放的火花是希望,是寄语,是春节激昂的进行曲。拜年啦拜年啦!接过父亲母亲给的压岁钱,说着“爸爸妈妈过年好!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也收到了父亲母亲对我的祝福和期盼。
正月里,家里亲戚们走亲访友、互相宴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时的宴请无须像现在提前订饭店,都是在家自己做家宴。从年初二开始,各家准备宴请,每天都是去赴宴,今天去大舅家吃,明天去二姨家吃……轮到我家时,父亲母亲拉好菜谱,准备食材,在宴请的当天,天蒙蒙亮就开始忙碌了。煮肉的大锅飘出肉香,熬满满一大锅奶茶,父亲做的一手好菜,亲戚们来我家最爱吃父亲做的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迎新年,增进着彼此的感情。
时光荏苒,儿时的春节,虽然没有现在手机、高科技产品的陪伴,却充满了欢乐。现如今,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过春节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但儿时的春节,仍然在我的记忆深处。
每当春节来临,又想起那些珍贵的记忆,怀念那些朴实又充实的童年时光,这些珍贵的记忆也告诉我,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仍根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所承载的,是我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未来。
1796期 第6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