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文苑 | 过年偶拾

文摘   2025-01-29 07:30   内蒙古  


过年偶拾


鞭炮声渐渐织密,大红灯笼与素雪相映,写满祝福的对联在大街小巷飘红时,新年就要来了。

放鞭炮的快乐

过新年,真热闹,穿新衣,放鞭炮。可见鞭炮在装扮新年氛围中的分量。

小时候,鞭炮的种类和日子一样贫乏,在记忆里似乎只有“二踢脚”和五百或一千响的挂炮。放“二踢脚”基本是大人的专利,戴上厚厚的手套,把“二踢脚”轻轻捏在指间,用彤红的烟头点燃炮捻,脸立马转过去,胳膊伸得远远地,嗞嗞啦啦间,炮“通”的一声燃响,又火箭般窜到半空,啪的炸响,嘹亮而脆生,在村子里回响。挂鞭是断断不舍得痛快淋漓地一次性燃放的,而是拆成一个一个小心翼翼装在衣袋里,三五伙伴凑在一起,掏出一个,用细细的卫生香紧张地往炮捻上一兑,迅速扔出去,生怕在手里炸响。偶尔有哑炮,便把它从中间断开,摆正,用香或烟头把其中一段的火药点燃,嘶嘶嘶,蓝色的烟花引燃另一段的火药,对着喷射,孩子们把这叫作“老头呲老婆”!后来家里能给孩子买点儿“钻天猴”“彩蝶”之类的小花炮,好像初中时,家家户户开始买些烟花,但绝对要留到除夕和正月十五耍秧歌时燃放,升腾绽放的烟花如越来越斑斓的日子。

听吧,噼噼啪啪,这不是新年的脚步吗,越来越近,越来越喜庆。

贴春联

听父亲说,原来村里文化人少,春节的对联就是在红纸上盖几个瓶盖,人们的愿望都在圈圈中,真有点桃符的味道。我上初中时,村里才渐渐时兴写春联。

父亲上过初小,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字写得也板正。所以,村里老少爷们在腊月根儿夹着几张红纸,到家里找父亲挥毫泼墨。父亲对此很是看重和上心,专门买了一本“楹联集”,还从日历里记了不少对联。“新年已至欣饮酒小康将临快加”“幸福生活腾腾起吉祥家庭日日红”等,有些对联我至今记得,对联上写满祝福和期盼,按老人们的说法净是“吉祥话”“拜年话”。对联首先要写“清水满缸”“肥猪满圈”“金鸡满架”“六畜兴旺”,贴在水缸和牲口的棚圈上,之后是对联、斗方。父亲专心致志地写,母亲则在一旁沏茶递烟,唠唠家常,说说收成。临走时,少不得夹上对联,耳朵上顺便夹上根香烟。“你这受上累,家里还得搭上茶水和香烟”,母亲嗔怪着。“平时人家大事小情没少帮,就会这点手艺,人家找咱是看得起!”“是是,你是文化人,家里来人嚷嚷一会人气旺哩!”

孩子们闲来无事忙忙活活帮着邻里邻居贴春联,所谓“没有三分利,不起早五更”。粗心大意的孩子们不管上下联的讲究,有的居然贴的颠倒过来,他们想要的不是过程和质量,是结果---为了几块水果糖的赏赐。更过分的是,有的伙伴居然把“肥猪满圈”贴到了三大爷的屋子“抬头见喜”的位置。有人看后哈哈大笑,文盲的三大爷也讪笑起来:也对,也对,你看我一家生了八九个肥猪,一顿饭两笼屉馒头,有道理,有道理!

腊月二十九,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门框、墙垛上对联贴起来,门口的木梁上、斗方下、顶棚上,红红绿绿地挂钱飘起来,家家户户充满喜气,小院里满是祥和。哗啦哗啦,风中的挂钱欢舞,是在呼唤更加美好的日子和远归的游子吧!




作者:曹志
编辑:王晓鹏
校审:郁英英
终审:徐重阳

1792期  第6698条

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
感谢关注!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全盟最新电力资讯、办电业务指南和电力科普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全盟供电要闻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