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时,看到这一part,我满脑子问号。
就,这两个女孩子那种暗流涌动的气氛,比如依恋,守护,不满,对峙,不满,吃醋,怨恨等等,都比亲缘关系要复杂的多。
只有情人关系才能解释。
但是跟口型完全无法匹配的台词却非告诉我们,这是同母异父的姐妹。
呵呵。
我,疯批追剧人,古今中外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没看过?作为从业5年的情感编辑,我什么复杂离谱的情感关系没见过,我的感觉能出错?
怪只怪,在公众号追连载的日子太过久远,远在2018年,而集结出书时,又把这一章给删除了,所以我把这对儿姐妹花给忘了。
去公号找了原章,果然印证了我的直觉。
就是情侣。
算导拍的时候,应该也是按照情侣的模式拍的,但后来,出于种种原因吧,在流媒体上线时候,改成了我们现在看的这样。
今天就结合原文和剧集,聊聊这对儿。
先说原文。
沈星没活儿的时候,闲得无聊,认识了开纹身店的苏苏,苏苏呢,又美又媚,用沈星的原话就是:她的声音有种羽毛拂过身体的感觉。
光听声音哥们儿就嗨了。
以至于人家问他是不是来纹身的,他来一句我能叫你苏苏吗?人家一再问他是不是要纹身,他都厚着脸皮,答非所问,一整个痴汉,大色批。最后苏苏直接让他出去。
临走时,他闻到花香中隐隐刺鼻的酸味,他以为苏苏是瘾君子,再去时,他给苏苏带了一包粉转,还是市面上少见的内部货。咱就是说,哥们儿为了泡妞也是挺……而走险的。
谁知道讨好的礼物刚送出去,人女朋友现身了。
沈星知道自己没戏,但苏苏太漂亮了,所以他还是隔三岔五的找人家玩,慢慢的知道了苏苏的故事。
她俩的故事也很简单。
大学同学,之后是同居室友,天长地久,滋生情愫。毕业第四年的时候,小樱那个角色就染上了瘾,但主要是家学渊源,跟苏苏没啥关系。
为了守护她们不被世俗接纳的爱情,也因为在国内养不起小樱,所以苏苏就带她偷渡到了这边,因为本身有绘画功底,审美又好,所以开了纹身店谋生。
但电视剧需要立一个因果关系,可能是担心观众无法接受理解一个人仅仅是出于爱,就为另一个人做到这种地步,所以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因,首先是亲缘关系,其次是小樱的瘾跟苏苏的前男友有关——割不开+愧疚。
无论是书里,剧里,沈星都是很不满小樱这个角色的, 觉得她面对苏苏全心全意的侍奉,表现的过于理所当然了。
当然,我觉得沈星的不满里还掺杂着无法明说的嫉妒。
再来说剧。
苏苏和小樱之间的对抗一直没停过,就像那一章节的名称:斗鱼。
“斗鱼,一个缸里只能养一只,你非要养两只。”
逼仄的鱼缸里,鱼在斗,逼仄的房间里,人也在斗。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死一伤。不可能有别的出路。
因此,当沈星出现的时候,变数出现了。
小樱几次三番地撩拨他,是她被关在这个笼子太久了,无聊,也是借沈星刺激苏苏。沈星知道,所以他局促,愤怒。而苏苏一开始也是把沈星当成入侵者,或者怕他成为两人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所以对他很防备。
当沈星交待苏苏说,最近外面要乱,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时,小樱说的是:苏苏不出门的话,谁给我补给啊?苏苏,你说过会养我的,对吧?
那一刻苏苏的愤怒,痛苦,还有委屈,是藏不住的。
她自问已经为这份感情做了能做的一切。无论是偷渡到三边坡,还是努力经营纹身店,又或者一日三餐的照顾。剧里有苏苏拎着痰盂出门的画面,每天出门倒,再在河边刷干净拎回来;苏苏要泡冰水,冰块和花瓣也都是苏苏准备;包括怕她无聊,想方设法搜罗来的书籍和影片。
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里有这样一句话: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
够爱了吧。
但你让两个大活人一起生活试试看。一个大包大揽,劳心劳力,一个坐享其成,无所事事,还安慰,不恨才怪。
所以苏苏也会在天台跟沈星委屈的辩白:是她求我带她走的,她想回去,她可以随时给她爸爸打电话呀,我怎么可能囚禁这么一个大活人呢?
这是最让人伤感的部分。
我们明明是因为相爱才做了这些决定,但到最后却只剩下对彼此的怨恨和不满。这日渐下坠又无法摆脱的生活,何尝不是专属于我们的监狱。
爱到最后,只想解脱。
站在苏苏的角度,别人不让我们在一起,我们就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去;你有瘾,你戒不掉,那我就想办法供养你,不让你受罪;我天天累的跟狗一样,还像养花一样养你,你呢,你是怎么对我的?
小樱呢,她看起来是被豢养的弱势方,但她才是关系的主导方,她很擅长一句话让苏苏破防。她恨自己染上D瘾,她也很一直纵容她吸D的苏苏,更恨这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但她一直无法下决定杀掉自己,所以先拿鱼练手。
她们之间不是纯粹的爱或恨,而是相依为命的走到今天,早就分不清因果对错。要是爱你,我就必须放下自己,如果恨你,那我们过往的一切,就像一场惊天动地的笑话。
太难缠了。
苏苏跟沈星的对话,小樱应该是听到了的。听到了,无牵无挂的离开了——
不止我一个人被这段关系折磨,原来你背着我活,竟是这样沉重辛苦。
到最后,只能以小樱跳楼告终,也必须以小樱跳楼告终。
因为如果苏苏先放手,就是看着小樱去送死,而原本是她带着小樱走上这条路的,导演又不想演员被骂无情无义,所以她再辛苦,也得去做。做得过程,又很难没怨言,一边养家一边受气,正常人都受不了。
突然觉得,有时候不爱那么多,也挺好的,分开也不见得是坏事,总比最后藤缠树,树绕藤的,相互绞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