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的热卖掀起了一股“西游热”,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感兴趣的人,都会不禁回想起这部经典之作——《西游记》。
每当我们重温这部经典时,还是忍不住感叹,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即便拿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也很难找到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反而会惊讶于其中隐藏的诸多巧思。
就比如如来佛祖这个角色,虽然他的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次出场便将齐天大圣压在五指山下,留下了经典的“如来掌心”名场面。
而如来佛祖的出名之处不仅仅是那被“染”上猴尿味的手掌,还有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头皮发麻的发型。长大后才知道,这不是发型,而是头型,它不仅能让密恐患者望而生畏,也能让神魔都为之胆寒。
和尚的发型是什么样的,程序员深有体会,当收入不菲的程序员望着自己满是落发的双手就知道,这世界上终究还是有一样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也知道寺院里的大师们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不舍。
至于和尚的头发嘛,自然是一根都没有。走进寺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光头,个个都光亮得像抛光打蜡过一样,甚至能反光。虽然有些夸张,但其实寺院里的和尚作息非常规律,不像熬夜的程序员一样,毛囊坏死,头发长得还挺快。
但他们始终保持统一的光头造型。在这种固定思维下,《西游记》里如来佛祖的“发型”就显得格外奇怪了:为什么其他和尚都是光头,佛祖作为“老大”反而留着头发,还是一头“羊毛卷”?
初次见到佛祖时,那发型确实有点怪,说是羊毛卷吧,显得挺规整的,但细看又不像。毕竟谁会顶着一圈圈像海螺一样的卷发呢?
印象最深的,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突然一个顶着海螺头的大号胖子出现将孙悟空治服。那时候,这个发型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长大后去寺庙才发现,佛像的发型就是这样的,只是看上去更“扎手”了。电视里看起来像是盘起来的头发,稍显柔软;但寺庙里的佛像,那“发型”看着硬邦邦的,甚至带点刺,一圈圈紧密排列在佛祖的头顶。
有人打趣说,佛祖的“头发”这么多,是不是因为其他和尚的头发都长到他头上了?其实不然。后来才明白,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佛祖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看似“头发”的,其实是佛祖的“肉髻”。传说中,得道的高僧可以修成这样的形态,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头顶的肉会隆起,形成一个个类似海螺的肉球,这就是所谓的“肉髻”。
而有肉髻的和尚都不是普通的和尚,在西游记里灵吉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是有肉髻的和尚,但其实他们更应该像观音一样,造型柔和。而那些真正有肉髻的,像燃灯古佛、药师佛以及如来佛祖,才是正统的代表。
不过,单凭肉髻来判断一个和尚的修行深浅,显然有失偏颇。肉髻只是佛教的象征之一,在《观无量寿经》等文献中,对佛陀的肉髻有着详细的描述。
肉髻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其中还有不少其他的特征,有些看起来非常英俊正常,比如睫毛整齐、牙齿紧密、皮肤细腻、手指修长等;也有些看起来比较神异,比如青莲般的眼睛、毛发左旋、双手过膝等等。
而肉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这样的印象是从哪里出现的?关于这些象征的来源,其实大多都能追溯到现实,我们也可以抛开神话的色彩,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答案。
我们都知道宗教故事总带有一定的神奇色彩,其实佛教也是如此。传说有一个王国叫做净饭王国,国王和他的王后十分恩爱,不久净饭国的王子出生了,这个王子是未来佛教的创始人,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如来佛祖。
而这样一个名人的出生就注定是不平凡的,所以王子出生的时候非常顺利,顺利到什么程度,可以说王后没有感受到痛苦就生下来了。不仅如此,在王子出生的那一天,天更蓝,水更清、星星和月亮更是出人意料的一起闪闪发光。
要知道月明注定星稀,我们现代人知道月亮反射的太阳光会挡住其他星星的光芒,但佛祖的降世直接打破了自然规律,视物理于无物。
不过虽然王后在生产之际没有痛苦,但据说生产后不久便去世了。王后的去世,让刚刚出生不久的王子想了很多,一个刚刚出生的的孩子为什么会思考,这就体现出佛祖的与众不同。
普通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会躺在那里哭泣,但是王子不一样。他不仅不哭,还能开口说话,甚至刚出生的他还能走路,走路时脚下会绽放莲花,除了体型小之外,几乎与成年人无异。
幸亏王子出身于王室,这样的孩子被视为祥瑞,若是平民家庭,可能早就被当作妖怪丢弃了。
国王对这个王子也是宠爱有加,为他取名“悉达多”。悉达多王子很快长成一位翩翩少年,到了婚娶的年纪。净饭国王就为他找到了一位美丽、高贵的妻子,本应是一件喜事,但悉达多心中却充满了不安。
“为什么会如此?为何只有我享受这一切?”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才智、俊美的外表,以及即将到来的美丽妻子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平常人一生中敢想的不敢想的,悉达多王子都拥有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满足。
完美的一切无法让他享受到任何美好,而是成了一个完美的牢笼,让他无法看见牢笼外的一切。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为了追寻那未知的真实,悉达多在大婚之夜离开了皇宫。
皇宫外,悉达多见到了他想都不敢想的真实,这里的人贫穷、痛苦过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破败的街道上,衣衫褴褛的孩子挤在无法遮风挡雨的棚子里;老人们因疾病折磨痛苦呻吟,一些则静静地躺在地上,失去了生命。悉达多亲眼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真实,这些在宫中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深深地震撼了他。
回到宫里后,悉达多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他不断思考,为什么同一片蓝天下,宫中与宫外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再也无法平静地享受宫中的一切,王位也不再是悉达多追寻的东西,或者说悉达多王子这个身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王子不再是王子,悉达多也不再是悉达多。世界上多了一个修行者,名为释迦摩尼。这个决定在王国引发了震动,但对释迦摩尼而言,这些世俗的波澜已经与他无关。他全心投入到苦修中,减少进食,每日冥想。饥饿使他的身体日渐消瘦,却让他的精神愈发坚定。
一天,他在丛林中修行,一只鸽子飞进了他的怀里,正当他疑惑时,抬头看到一只饥饿的鹰在盯着鸽子。释迦摩尼明白,如果救下鸽子,鹰就会饿死;但如果放任鹰捕杀,鸽子就会丧命。于是他做出了令人惊叹的选择——割下自己的肉喂养鹰。
这个选择在后人看来匪夷所思,也有人质疑他是否助长了恶行,但在佛教故事中,这只鹰最终被感化,留在了释迦摩尼身边。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经过一番苦修,释迦摩尼得到一些感悟但是这些感悟尚不足以解决他的疑惑。一天他来到一株古老的菩提树下,进入冥想。在冥想中他突破了天魔的诱惑,领悟了生死轮回的意义,修成佛祖。
这个佛祖后来被称为佛陀,并不是我们认识的如来佛祖,而是佛陀。
如来、观世音等角色,更像是神话中的人物,名字并不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而是后人凭借想象附加上去的故事。这些名字其实源自佛教中的一些深奥词汇,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逐渐在我们这边演变成了天上的神仙或者佛。
然而在佛教原教旨中,这些词汇代表的是一种思想境界,而不是具象的人物形象。不过,这并不妨碍小说家们,从佛经里截取一些内容,删改加工,创造出更符合老百姓想象的神佛形象。于是,那些原本无形无相的佛陀,逐渐演变成了有形有相的如来佛祖。
那如来的形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从佛经中对佛陀的描述中提取而来的,经书中提到,肉髻象征着智慧,而智慧是通过修炼获得的。于是,脑袋上满是肉髻的形象就成了“大智慧”的象征,是佛教中等级最高、最强大的存在。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只为分享,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经核实,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