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竣工视频
12月30日,中铁十八局承建的华东地区首个地下立体交通工程、杭州工程量最大的地下环路工程——杭州科技文化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地下环路及附属)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该项目包括地下环路工程及4条地面道路,主环长度约2.5公里、全长约4.1公里,共设置3对地面出入口及3对地下直联出入口,11处地块衔接出入口。
竣工现场
开工以来,市政公司项目团队积极践行“对标世界一流,深化价值创造”理念,严格按照项目精细化管理要求,深入开展城市地下深部空间综合开发成套化技术创新研究,并推行智能建造模式,采用分段、分区域“跳仓法”施工,实现速度与质量同抓。
智慧管理,技术攻关保进度
顶板混凝土浇筑
施工段环路上跨地铁、下穿隧道和规划景观水系、长距离在杭州地铁3号线与5号线区间旁侧并行、地下环路与区间隧道最小水平距离约7.5米,最小竖向距离约5.9米,地质环境复杂,差异沉降控制要求高,施工难度极大。
智慧交通平台示意图
施工中,项目团队依托智慧管理平台,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发挥项目精细化管理效能,成功克服了系列“卡脖子”难题。在地下环路建设中,项目团队通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对隧道薄弱处进行MJS加固处理,对涉铁区域进行严格的分区分块施工,并持续开展围护结构和隧道顶部风道方案优化,在保证工序连续性和施工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缩短工期近50天。在基坑施工中,项目团队通过增设钢支撑伺服系统,结合自动化监测设备,对基坑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关键环节全覆盖实时监测,全方位动态感知工地各类风险因素,确保了施工期间人员、设备等各项控制指标安全可控,为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发力,精细管理提质效
施工现场
该项目交叉施工的作业面大,涉及4处共建节点,工序复杂。为协调有序推进交叉施工,项目团队积极主动与业主、相邻标段施工单位开展沟通,通过“联合工作群”模式,以定期召开进度分析会、灵活协调时间空间,通过分阶段移交场地、共建部分机械、材料、物资优先进场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调配,形成了各单位协同推进施工的良好局面。
环路内景
为解决因渣土消纳难导致项目工程进度受阻的困境,项目团队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调研,找到渣土短驳点,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将本应弃置消纳的土方用于回填;另一方面,多次与多家企业进行比价、谈判,选择质量最优、单价合理的商家,有效解决了部分渣土的弃置消纳的问题,为土方外运争取了空间契机,保障了后续工序如期推进,实现了降本增效。
项目全线贯通现场
此外,项目部还联合各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成立“风险隐患排查联盟”,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加强各方沟通合作,实现风险管控互相监督,安全管理水平同步提升,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创新驱动,品质提升创品牌
地下环路BIM演示动画
施工过程中,项目不断优化技术方案,采用新型技术、新工艺,提升工程品质。革新采用新型建筑蝴蝶扣件、组合钢模板等,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程。在隧道主体施工中,采用钢筋拉钩二次弯曲,依靠侧墙与顶板整体化浇筑等技术,有效降低了渗漏水风险;在施工缝及变形缝位置预埋盲管,不仅确保了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又使得结构外观精良。
截至目前,项目先后获评2024年上半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项目QC质量小组申报的两项课题先后荣获2024年度浙江省市政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2024年杭州市市政行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
科技文化中心效果图
据悉,项目投用后,将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成熟技术,以及三维维态GIS、视频结构化、北斗等新技术,全力打造华东区域首个“全息感知、深度融合、优化决策、协同控制、高效管理”的智慧环路系统及立体交通系统,对助力完善杭州城西中轴线的交通体系,显著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图、编辑:郭晓春、陈益冰、买琦琳
▌来源:市政公司
▌审核:刘凤翥、项银、王飞辉、曾凡泓、吴东
更多内容
• 历时21个月!中铁十八局承建天津地铁8号线5站5区间全部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