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 警惕“形象工程”穿上“新马甲”

文摘   2024-04-16 19:48   广东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发布,在提到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要求“紧盯形式隐蔽、巧立名目的‘新形象工程’问题和加重基层负担等顽症”。
近几年,各地以巨大、豪华的地标建筑为主角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减少了,但在一些地方打着“民生”“环保”“数字建设”等幌子的“新形象工程”却悄然上马,黯然烂尾。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多地正在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
一是忽视当地自然、人文条件,为挣“名声”、增政绩,热衷向有关协会和机构拉关系、找赞助,争创“创新城”“智慧城”“幸福城”,钻营各式各样的“百强县”称号,打造与自身实际不符的城市“名片”
二是无视群众实际需求,打着“为民谋福祉”的幌子超规模建设没有收益的民生类项目,打造豪华的“市民之家”“办事大厅”“群众文体馆”,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导致利用率不高,严重缺水地区高成本建湿地公园,甚至过度举债,挤占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投入。
三是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表面风光,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脱贫县大肆举债建旅游区、“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行,资金投入、运营服务等跟不上导致倒闭或烂尾。
四是热衷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建巨幅大屏,搞重复建设、层层建设,“换一任领导换一个系统”,数字资源共享不足,平台使用率不高沦为“摆设”。
五是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以城市命名的论坛、旅发大会等,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
六是创建文明城市只注重做“表面文章”,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统一商铺招牌、墙面修复、建造牌楼等“面子工程”,甚至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继续借债专门用于“创城”。
七是搞“精致”党务,党校培训追求“低调奢华有内涵”,建设豪华党校和占地大、投资多、使用率低的“党建公园长廊”,以党建为挡箭牌搞展厅、刷标语、做牌匾、上马基建类设施,红色教育活动在吃喝住行方面追求奢侈享受。
八是斥巨资大建城市规划馆、城市展览馆、智慧城市馆等展览设施,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甚至沦为“半拉子工程”。
以上“新形象工程”问题严重脱离地方实际、加剧基层财政负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现今各地各级政府都在如火如荼地推广和升级数字治理手段,将之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抓手,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个别地方的数字化建设却是盲目大干快上的“新形象工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认为,一些数字治理项目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不顾是否存在真实需求便仓促上马,最后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沦为了“炫技治理”。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一拥而上开发和推出了大量政务App,开发费用不菲但其中不少功能单一、流于形式,沦为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数字治理领域的“面子工程”。
2023年,多地对政务App开展了整顿清理。
比如浙江省慈溪市将贯通镇村两级的16个App删减六成;杭州市萧山区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将18个基层应用精简归集到1个平台。
去年年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应制定政务应用程序使用规范,明确目标对象、应用场景、使用要求等,不得强制推广下载,不得限定用户安装使用率,不得强制要求定期登录等。

*文章来源于《“新形象工程”治理提速》(《廉政瞭望·下半月》2024年第3期,作者系曾那迦)、《必须警惕和纠治“新形象工程’》(《南方日报》20240326期,作者系王庆峰),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 | 王颖诗
审核 | 余   文
 







数说国是
专注大数据调研和第三方评估,致力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