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为什么GDP增长5.2%,我们现实中却感受不到?

文摘   2024-01-23 20:00   广东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6万亿元,达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中国在达到100万亿以上GDP之后,以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还能维持5%以上的增速,比官方的目标5%以上还要高。
 大家对此或许有很多疑惑。
一方面是觉得这个数据与体感非常不一样,大家对23年整体的体感都是裁员失业、房价股价下跌资产受损、不敢消费、经济下行等,尤其是对于22年结束疫情时的对未来的强预期,失望情绪都比较高。
另外还有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比如23年GDP 1260582亿元,22年GDP是1210207亿元,简单除法一算,这个增长率看起来是4.2%,貌似与官方所说的5.2%的增速不符合。
“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这一番接地气的话,道出了实情,也说出了民众的心声。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那一串串与GDP有关的数据,显得有点抽象,不够生动;有时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够亲切,有时离自己有点远。
那为什么大家身边的生活似乎并没有跟着好转呢?
我们需要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差异。不同行业所处的周期不同,有的是朝阳产业,有的是夕阳产业。以前网上曾有一个问题:在中国月薪一万到底容不容易?答案却因行业的不同而两极分化。工业大类中,有些行业实现了增长,如汽车、化工、电气机械、铁路船舶、黑色/有色金属等,而在其他行业,如纺织和食品加工,人们感受到赚钱越来越难。这就是行业差异导致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对于整体经济的感受因所处行业的不同而有差异。
产业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可以分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受到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的补助和支持,因此在农业领域工作的人可能感觉还可以。工业方面,尽管效益不佳,但工业区通常位于乡镇和郊区,城市居民难以直观感受到工业效益的变化。而服务业的衰退则直接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如饭店、服装店、理发店等纷纷关闭,人们的消费习惯受到冲击。
最后,经济增量的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5.2%的GDP增速并非均匀分配给全体国民,而是集中在一些国字号项目和国营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下降0.2%,而国字号项目承接了大部分投资,拉动了经济发展,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分享到这一红利。这使得许多人看到GDP在涨,但个人收入并没有相应增长,形成了数据和感受不一致的状况。


*文章、数据来源于 国家统计局、考拉雪球、阿Q胡言 ,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 | 王颖诗
审核 | 余   文
 







数说国是
专注大数据调研和第三方评估,致力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