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年最大的一笔融资诞生。
近日,燕东微(股票代码:688172)与京东方A(股票代码:000725)发布公告:双方联合多家北京国资,共同向北京电控集成电路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电集成”)增资199.9亿元,用于投资建设总额330亿元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根据公告,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330亿元人民币,其中建设投资为315亿元,流动资金为15亿元。
这样的场景,既是北京发力新兴产业的缩影,也是全球半导体竞赛的写照。
据悉,该项目预计2026年底实现量产,2030年实现满产。
迈进28nm高阶制程,打造北京半导体制造新高地
本次交易的背后投资机构阵容豪华且关系紧密,包括北京电控、燕东科技、天津京东方创投、国芯聚源、亦庄科技、中发贰号基金、亦庄国投、北京国管。
本次交易前后标的公司股权结构
什么样的实力,令众多资本青睐?
燕东微在公告中表示,目前其已拥有一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产能6.5万片/月)、一条6英寸SiC晶圆生产线(产能2000片/月)、一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工艺节点110nm,产能5万片/月)以及一条正在建设中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工艺节点65nm,产能4万片/月)。其产品主要面向AIoT、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超高清显示和特种应用等六大领域。
北电集成项目将依托燕东微现有的技术基础,通过自主研发与适当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工艺技术平台,引进28nm-55nm基线工艺IP,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特色IP。并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包括生产及辅助生产设施、动力及环保设施、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管理设施、附属设施以及相应的建筑物。
此外,基于北京电控以“芯屏”为核心的战略定位,该项目将充分发挥显示产业的需求带动和装备产业的供应保障作用,以京东方等IC市场为牵引,以燕东微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能力为基础,辅以北方华创的装备及工艺开发能力,共同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
燕东微表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公司将实现更好的晶圆生产线产业布局,推动工艺技术能力向更高工艺节点迈进,从而有效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次北电集成项目产品面向显示驱动、数模混合、嵌入式MCU等领域,也高度契合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指导和鼓励发展方向,弥补北京芯片产业链的制造端短板。
目前,上述交易事项尚需获得北京市国资委的批复,并需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京东方A及参与增资的各方企业均表示,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进展,以期早日实现项目投产并发挥效益。
核心业务,聚焦分立器件与特种芯片
燕东微,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的重要厂商之一。
在台积电出现之前,所有的芯片厂商采用的都是IDM 模式,燕东微的“半个前身”八七八厂也不例外,从设计到封装测试,到最后的打印包装,甚至连特种材料和外壳,八七八厂都自己生产。
但到了90年代,业务便陷入停滞,世纪末已到了破产边缘。经过债转股,燕东微也重新寻找自己的业务重心,分立器件和模拟集成电路成为两大主要方向。
具体业务来看,燕东微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主要产品为产品与方案板块(49.49%)、制造与服务板块(45.50%)、其他业务和其他等。
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 49.49%的产品与方案板块业务收入为 3.05亿,该板块以IDM模式运营,设计、生产和销售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
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 45.50%的制造与服务板块业务收入为 2.81亿,提供半导体开放式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服务,包括功率器件、电源管理IC等。
具体产品来看,分立器件不必像集成电路那样被摩尔定律卡着脖子,国内企业大都选择在分立器件领域展业。
燕东微的分立器件产品包括:数字三极管、ECM前置放大器和浪涌保护器件和射频功率器件,而且都极具竞争力。
燕东微招股书
分立器件产品市场份额来看,燕东微数字三极管以晶圆销售为主,年出货量超20亿只,国内市场份额超30%。2019至2021年,公司ECM麦克风前置放大器年均出货量超20亿,期间全球ECM麦克风年均出货量约30亿只,妥妥的全球第一,2022年出货量33亿只以上。
不过,虽然燕东微在ECM前置放大器出货量全球第一,但技术主要集中在JFET 型领域。浪涌保护器2022年出货量超26亿只,低电容产品占比超过15%。射频功率器件2022年出货量超过5200万只,其中对讲机用射频LDMOS 2020年出货量3,663万颗,国内市场份额超20%。
燕东微8英寸产线能力
模拟集成电路方面,模拟芯片对先进制程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也不完全受制于摩尔定律。
模拟芯片产品强调的是高信噪比、低失真、低耗电、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制程的缩小反而可能导致模拟电路性能的降低,目前业界仍在大量使用的是0.18um和0.13um的工艺节点。
但即便如此,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模拟芯片的十大厂商中仍没有一家是中资企业。2021年全球模拟芯片销售额为741亿美元,而燕东微的模拟芯片加上分立器件收入不过3.06亿人民币,尚不满1亿美元。
但将自己分立器件和模拟芯片的长处结合,燕东微在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2019年至今,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一直是燕东微的一大收入来源。
并且,燕东微特殊领域的客户主要来自遥感遥测、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三个领域,基于特种领域的自主可控需求,相关客户一经确认合作关系就相当稳固。
具体发展来看,1999年,公司4英寸晶圆生产线量产,推出双极晶体管产品。
2004年,公司建成SOT/SOD塑封生产线,推出小型化ECM前置放大器封装产品。
2008年,公司6英寸晶圆生产线量产,推出电压调整电路产品。
2012年,公司超小型塑封生产线量产,推出首款大功率低容值TVS产品。
2014年,公司推出0.3mm厚度超薄ECM前置放大器产品。
2016年,公司推出1pf低容值浪涌保护器件产品。
2018年,公司6英寸晶圆生产线扩产,开始对外提供晶圆代工服务;建成QFN封装产品线,开始对外提供封测服务;推出CMOS数字逻辑电路系列产品。
2019年,公司8英寸晶圆生产线通线,推出超高速光电耦合器产品。
在8英寸产线建设过程中,燕东微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国产成套关键装备在8英寸大规模生产线上的量产应用验证,为成套国产集成电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按下加速键,设备主要来自北方华创。
2020年,公司量产沟槽MOSFET、沟槽IGBT、CMOS工艺平台,推出0.2pf超低电容浪涌保护器件产品。
2021年,公司6英寸SiC晶圆生产线通线,推出高频三极管产品。
2021年12月,公司8英寸生产线实现月产突破5万片。
2022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2023年4月,公司12英寸晶圆生产线第一阶段建成并通线,良率达到预期。
不难看出,燕东微始终未放弃自主研发,也不闭门造车,并深度与产业链其他企业相辅相成,为国产替代按下加速键。
全球半导体竞赛,掀起角逐
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意味着电子信息的安全和未来,我国一直在持续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这份责任,是大家奔赴星辰大海中的昂扬斗志。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征途。他们,正是中国进入下一场技术革命的入场券。
中国贫瘠的芯片土壤一度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如今,一切悄然改变。
如今,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
以近年火热的晶圆代工领域为例,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表示,基于中国IC国产替代和本土化生产的趋势,过去两年中国晶圆代工厂的产能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持续扩张。随着部分新厂陆续建成,预计2024年和2025年产能将继续以两位数的增幅增加,带动设备采购活动的活跃。
知识产权机构Mathys & Squir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2024年度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2%,达到80892项。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更是大增42%,从32840项上升至46591项,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
中国加大了对本土半导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是我们看到这些可喜成绩的促进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AI浪潮正在引领行业开启新的景气周期。受AI应用落地带动和产业替代带来的机遇影响,国产半导体产业未来前景明朗。
从整体来看,燕东微不过是国内众多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的一员,它的机会基本上也就是整个行业的机会,也是国产集成电路产业崛起的机会。我们期待,技术不再是限制人类沟通的工具,而是打开人类未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