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补习班,还有研学

科技   2024-07-25 22:26   福建  

我对暑假最深刻的记忆,是割稻子。
华南水热条件好,水稻一年可以种两季。九十年代的七八月份,华南种水稻人家,上季的要忙着收割,下季的也要赶着种回去。天公不等人,抢收抢种,要争分夺秒干活。天气也是一年中的最热,这时节可谓是农民最辛苦的时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没有任何夸张的现实主义。
农村出来的八零后、九零后们,或多或少都参与过“双抢”。学校放暑假没多久,就要开始收拾农具做准备。小孩子在农田里能干的活不多,个子高的可以踩打谷机,个子小的可以把割下来的稻穗聚拢起来抱到打谷机旁边,递给大人脱粒。

稻子收回家了,还要放在大太阳下曝晒两天才能收仓存储。晒稻谷时要经常用耙子翻翻,方能晒得均匀。也要时刻防着六月天的孩儿脸,乌云一卷过来,要手忙脚乱收稻谷。不过这还是比较舒服的活,不怎么会晒太阳,一般就是老人小孩看着。
割稻子是苦力活,背上顶着大太阳,双脚泡在烂泥里,浑身会被稻叶、野草割出条条伤痕:但可以亲近自然。稻田是农村孩子的动物园,在割稻子的过程中,我见到过被肥料药翻的泥鳅、跑得很快的秧鸡、傍晚漫天飞舞的蜻蜓、各种各样的蛇蜕。稻田告诉了曾经的我世界很精彩。

我没有往博物学的方向发展。但现在喜欢看自然纪录片,喜欢《昆虫记》,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大概是受了那些年的影响。
“暑期来临,研学游市场持续升温。常见的国内研学营动辄数千上万,海外游学项目更是普遍3万元起步。家长们一面感概“月薪2万扛不起一个暑假”,一面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供应中努力挑选物有所值的产品。”
我相信这些“家长们”,就包括暑假割过稻子的八零后九零后们。他们通过奋斗,从农村走出去,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成了“中产阶级”。他们有条件,也有动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精彩的暑假生活。毕竟种稻子回忆起来很美好,身在其中很苦楚,大部分人都不想再经历,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深入人心,研学游市场火热,离不开类似观念的流行。某种程度上,研学可以说是填上了补习风潮过去后的消费真空:他们总有话术让大家为孩子花钱。
涉世未深,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涨涨见识,应该是可以的。但研学能学到多少东西,我有点怀疑。我自己出去旅游,从不指望学到什么,就喜欢看看别处山和水,很少去博物馆之类学问性比较强的地方。一是因为时间比较紧,去了也是走马观花,效果还不如自己在家翻书。二是因为很多博物馆专业性强,在我的知识和兴趣范围之外,我看不懂。所以老老实实绕着走。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听听就得了,真处处计较,家长累,孩子也累。更何况这年头,决定命运的,很大程度上,不是靠跑得快,而是看在哪个赛道上。
2024.7.25

陆不判
用原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