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讨论军衔授予方案,少奇同志提议:把萧克从大将名单里拿掉

百科   2024-09-03 12:00   陕西  

与军事生涯中的整体履历相比,萧克1955年获得的上将军衔不算高。将军晚年总结道,红军时期自己“站错队,有错误”,能被评为上将已经很知足。萧克提到的“错误”,最主要的就是1936年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交往,在立场上他没有明确站在党中央、毛主席一边。这样说比较模糊,毕竟萧克也不可能公开表态支持谁、不支持谁,所谓“立场错误”是如何界定的呢?

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萧克接受了红四方面军31军军长的任命。张国焘名义上是红军总政委,但他已经犯下重大错误:擅自南下、另立中央。如此背景下,作为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萧克,还“奉命”出任四方面军31军军长,情况自然是相当微妙的。四方面军规模比二方面军大很多,干部人才储备也不能相提并论,竟非要萧克当这个军长?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建国后获得元帅军衔;副总指挥萧克,后来只是开国上将。在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贺龙还跟张国焘有言语交锋,老总警告对方不要破坏红军团结,否则自己不客气;而萧克与顶头上司贺龙的态度,却有不小的区别,自始至终对张国焘毕恭毕敬。萧克接受任命出任31军军长时,贺龙眉头紧锁、并不赞同,表示自己持“保留意见”。

贺龙与萧克,跟张国焘的交往史截然不同。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在开会时屡屡制造障碍、险些破坏起义大局,贺龙作为起义军总指挥,不由得怒火中烧,甚至提出要“绑了张国焘”。虽然起义最终在8月1日发动,但两人对彼此的早期印象都很差,贺龙一直不看好张国焘的人品。事实证明,贺老总看不错人。

萧克则比较特殊。除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个身份外,萧克还是红六军团长。红六军团转移过程中一度遇到很大困难,得到过张国焘及四方面军的一些接济,萧克由此把对方当成了“好人”,心里颇为感激。1936年张国焘与萧克谈话时,故意抹黑中央红军、美化自己的分裂做法。张国焘最擅于演讲沟通、语言鼓动性强,这些说辞把萧克给搞糊涂了,一时间没能识破张国焘的真面目。

当时关于张国焘争权夺利的传言很多,萧克不辨真伪。但要说通讯不畅、无法向中央求证,同为红六军团干部的王震,就明显比萧克清醒:王震担任红六军团政委,是萧克工作联系最多的搭档。王震坚决支持党中央,他跟贺老总的判断力都很强,完全没有接受张国焘的拉拢。所以正如萧克将军晚年回忆得那样,当时自己的做法,是军事生涯中深为遗憾的一笔。

其实张国焘重点拉拢萧克,是有深层原因的。张国焘心机很深,四方面军贸然南下后,在四川遭遇惨败损失严重,无论实力还是心气,都比之前懋功会师时差得多。他跟中央红军闹得很僵,而中央已经在陕北立住脚;鄂豫皖的老部队、徐海东红25军,也在陕北积极拥护中央。这样一来只剩红二方面军可以拉拢,贺龙及红二军团根本拉不动,就朝萧克下手。该说不说,张国焘的算盘蛮精明。

然而三大主力方面军最终会师后,张国焘犯下的严重错误真相大白,很快就受到严厉批判,地位一落千丈;萧克这才完全弄清楚原委,对前段时间的经历感到后悔,向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主动认错。大度的主席没有追究,反而安慰萧克“不知者无过”。追不追究是上级的决定,但从萧克自身来看,后续的军事生涯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职务逐渐走低。到解放战争后期,萧克只是四野参谋长,这还是他昔日部下刘亚楼留下的位置。

1955年全军授衔前的评议环节,围绕萧克的军衔高低问题,中央领导们进行过专门讨论。毛主席并没有提萧克那段往事,但少奇同志提出来了,措辞没有留情面,说萧克“曾经同情过张国焘”,应该从大将名单里拿掉。虽然严格意义上讲,也并没有批评的字眼,但“同情”二字已经很重了。张国焘在全面抗战期间当了叛徒,投靠蒋某人并被开除党籍,他的问题无疑升级了。在少奇同志表明态度后,会场没有一个人反对,萧克的大将候选资格被取消,最终只评为上将。


战史堂
推送高质量军事战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