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陈行甲与黄灯的笑容——“在平凡日常里找寻人生底色”对谈纪

文摘   2024-06-28 18:53   陕西  

星期六下午,在广州方所书店内,公益人陈行甲、作家黄灯和学生陆韵淇与一众读者相聚,在中信出版集团与方所书店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参与了一场题为“在平凡日常里找寻人生底色”的对谈活动。


我到达现场后,从人群中挤到了最后一排,坐在几位年轻漂亮的女性旁边,打开了录音笔,同时在笔记本上潦草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事实。陈行甲身穿白色衣,蓝色牛仔裤。陆韵淇思维敏捷,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结束次日,我撰写此文,想让更多人感受到陈行甲与黄灯的微笑与能量。




跨界者对谈的现场

陈行甲手中拿着一个带有“现场创作者”标识的话筒,笑容满面地看向了黄灯。黄灯也朝他微笑,那个笑容与三年前我见到她时的模样颇为相似。

陈行甲的左手边摆放着一张方形桌子,浅白色的桌布垂落到了地面。桌面上放着一本《别离歌》和黄灯作品《去家访》。

这两本书被一个支架托着,支架背面藏下了黄灯的手机。黄灯身旁坐着一位留有长头发、佩戴黑色眼镜的学生——陆韵淇。

现年16岁的她,身着一件黑色T恤,上面印着“Beijing101”的字样。

陈行甲与陆韵淇都是首次来到广州方所进行话题分享交流。相较于陈行甲的从容,我感觉陆韵淇的神态中则透露出激动。

活动现场汇聚了众多听众,有来自甘肃乡村的教师,也有来自珠三角城市的学生。现场青年女性居多。倘若她们细心品味,定能感受到6月22日这个下午的对话活动蕴含着无尽的趣味与独特深意。

现在,53岁的陈行甲站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里,清晰表达出了他心底的喜悦。他感叹,“到这里之后,哎呀,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场域。”这家书店由企业家毛继鸿一手打造,自2011年11月开始营业,已接待过上百位上台分享的嘉宾。我上次到这里是参加陈崇正新书发布会。

陈行甲起身与读者们交流时,眼睛里闪着光芒,流露出特别自然的笑容。作为一名曾经的“网红官员”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现在的他投身于公益事业,希望在这个下午,能与读者们共度一段有意义的时光。

起身时,他解释道:“我站起来,因为我发现后面坐着太多的朋友。如果我坐着,可能你们都看不到我,我也看不到你们。陈行甲希望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拥有一种热情和真诚。

黄灯也站起身来,带着些许湖南口音说道:“能与陈行甲老师有这样的缘分,并有机会与大家见面,我特别开心。”说话时,她的目光还转向身旁的陆韵淇,“陆韵淇也愿意参加对谈,这是我们的尝试。”

我充满好奇,什么尝试?

直到6月24日深夜,黄灯在微信上给了我答案。她说,“那个活动很有意思,尤其是陆韵淇能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为年轻人发声拓展了渠道。

从她的介绍中,我理解她所说的“尝试”,大概是有个平台,让年轻人在场,为自己发声,让更多的人听到年轻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

为农村写病历,在二本学生身上看见年轻人的命运,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和学习,让我对黄灯的书写产生过崇敬。此活动,正是我看到黄灯朋友圈的信息后决定参加的,当时她朋友圈里有“……来玩”信息吸引了我。

我猜测,这场跨界对谈可能是由黄灯的主张促成的。这场对谈,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因一本书相聚,他们分享各自的观点、想法与经验,更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中为个体成长贡献能量。

图片源自 万铭亨

陈行甲谈写作初衷

名叫万铭亨的主持人先是对《别离歌》内容做了介绍。万铭亨声音洪亮,向陈行甲发出邀请,请他谈谈在写此书的过程中,回顾奔走公益一线和一个个具象化的命运去连接的时候,有什么感触?陈行甲很快给出了答案。

迄今为止,陈行甲已经完成了三部作品,而他的这部新作与前两部作品相比,有明显差异——这本书主角,不再是他自己。

他解释道:“在这部作品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记录者,是一个他人命运的参与者。”这个回答十分精彩,显然他对此有深思熟虑。

谈及书名,陈行甲坦言,“看这个题目‘别离歌’,顾名思义就是会讲到生离死别。可能会让人觉得沉重,联想到离别、哀伤等情绪。谁会愿意让自己承受沉重,给自己找不快乐。”实际上,这本书并非只是描述悲伤与离别。

陈行甲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会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他写此书的初衷,想把在公益路上见证的平凡人、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绽放出来的生命能量,那种蓬勃的生命力记录下来。

我注意到,在2024年2月29日中信书院发布的一篇文章中,陈行甲也阐述了他的写作初衷:“我想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秘密,我想记录这些可能不那么会被在乎,可能不会被记得的这样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是底层人的命运。”同月,在深圳恒晖基金会,时代财经对陈行甲进行了专访。

陈行甲提到:“我写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隐蔽之处、每一次挣扎、努力、放弃,也写到社会给到他们的每一次温暖的拥抱、每一次托举。

这不禁让我想起非虚构写作者,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会带来力量与鼓舞

黄灯分享阅读印象


我听了黄灯分享她对《别离歌》的阅读体验。她表示自己被书中的震撼感所触动。这种震撼不仅因为涉及公益这一主题,更多源于陈行甲在书中所展现的独特视角。黄灯观察到,尽管陈行甲在书中记录了他人的命运,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透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黄灯对陈行甲说:“您在这本书里面看到别人,我同样在这本书里面看到您。”

黄灯对书中的某些细节特别感兴趣,例如陈行甲在书中写下的“献给我的母亲”,以及最后两章关于家庭成员的记述,包括陈行甲的妻子如何闯“阳”成功,以及他的儿子阿鱼所创作的“别离歌”。

黄灯认为,《别离歌》不仅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更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和人类学深刻内涵的复合型文本。

她从文学角度看,书中穿插了两条线:一条是陈行甲对他人命运的感人叙述,另一条则是对自己在公益道路上心灵历程的深刻揭露,家庭对他的深远影响和滋养也贯穿其中。

《别离歌》,陈行甲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月。


在现场,陈行甲对黄灯的赞赏之情表露无遗,他的称赞直白而热烈,毫不掩饰。陈行甲在介绍黄灯时曾说:“我们是写同一类书的作者,写的是非虚构。写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成了朋友。”从昔日的“铁腕”书记到如今致力于公益和非虚构写作,陈行甲的人生轨迹愈发丰富多彩,他的交际圈在不断扩大。

俞敏洪就是他的朋友。

去年11月,俞敏洪为陈行甲写了篇文字,谈到他,“有胆,有趣,有爱。”

陆韵淇的阅读体验


这天下午,陆韵淇谈了自己对《别离歌》的阅读体验,同样用了“震撼”一词。紧接着,她感叹道:“人世间的苦难似乎是生活的常态。”

陆韵淇分享了书中两个关于亲情的案例:

一位母亲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孩子得到救助的深情,以及一个名叫燕子的女孩,她的母亲因自己童年创伤而对女儿过度期望,最终导致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然后,陆韵淇说,也许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可以去修补苦难。

陆韵淇认识到,亲情之力有时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体悟中,她发现了公益的力量,并对其给社会带来的切实改变感到赞叹。她提及公益资金问题,由此意识到了资源的有限与珍贵。

她感慨:“哎呀,为什么资源如此稀缺呢?能不能再多一点,让我们能够帮助这个世界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她的理智又提醒她,若资源无限增加,世界或许将变得过于理想化,而这种情况未必是有益的。她得出了结论:“可能在这种苦难的环境下,实行善举,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6月24日夜晚,陆韵淇向我透露,她之所以接受这个活动对话邀请,因为读了《别离歌》,深有感触。她再次强调,书中的故事给她带来了震撼。

此外,陆韵淇还向我提到陈行甲的写作风格:他的文笔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但是能清晰地把每个故事的逻辑、核心和真善美都表达出来,就像是做“白切鸡”一样,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想做得好很难。

曾在第十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现在就读于北京某学校的陆韵淇,这一年十六岁。

平等姿态引导年轻人


黄灯坦言,自己长期在大学教书,感受自身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陈行甲身上所具备的能量是自己所欠缺的。

他能以平等的姿态,巧妙地引导学生们面对人生中的困惑和挑战。

当今,年轻人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通过读书,在城市立足并从事有意义工作的机会似乎越来越稀缺。因此,黄灯认为,给年轻人在精神上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尤为重要。而陈行甲正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在与大学生的对话中,陈行甲谈及了爱情话题。

他并未采用说教或刻板教条的方式进行引导,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亲切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黄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向年轻人传递我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同时避免被他们抵触或排斥呢?”

她随后指出,陈行甲的方法值得借鉴。“我觉得当老师就要这样的,首先情感上面走近他们,然后用最平等的姿态,把一些我们想一些要悄悄地传递的东西,告诉他们。”黄灯解释道。

在她阐述这一观点时,陆韵淇频频点头,显然对黄灯的看法表示认同。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黄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2月。


陆韵淇回忆道,自己是看了星空课堂的录播。在她看来,师生互相分享的状态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陆韵淇特别欣赏授课老师摒弃话语权的概念。她认为,写作或演讲中,话语权往往与个人的权威、年龄或职位相关。

她感觉,陈行甲与黄灯的授课分享,似乎完全不受这些束缚。

陆韵淇说:“你们愿意从年轻人身上汲取灵感,正如黄老师以前常说的,她喜欢从孩子们身上学习。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愿意跟同学们成为朋友,成为同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我瞅见黄灯笑了,一种深邃而真挚的笑容,这是对陆韵淇观点的认可。

陈行甲的笑容也透露对陆韵淇的赞赏。

陈行甲接过陆韵淇的话题,提出“用户思维”在教育、家庭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的小朋友们可以随便怼我,在我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知道我不会真生气。”

他坦言,他们希望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去做什么样的。

陈行甲说,这样才能更好地“销售”我们的“产品”——这里的产品并非实物,而是我们希望传递给他们的能量、爱护和成长。

陈行甲进一步解释,如果我们以一种威严、高高在上的态度出现,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关闭心门,无法接受我们传递的信息。“你以为你在不停地发电,但人家的天线是关着的,收不到。”他形象地比喻道。

我观察到陈行甲在分享他的家庭教育经验时,提到他与孩子之间的一些小故事。他坦言,自己在家也经常被孩子“控诉”。

陈行甲回忆,他孩子上初一时,有次吃完饭就开始不停做作业,做到十点半也没做完。这时,母亲介入劝孩子先去休息:“这不是你的问题,是作业太多了。”孩子说:“不行哪,做不完会请家长。”

妈妈说:“请家长我就去呗,不是你的错。”

陈行甲还讲了个趣事。他说,“我儿子初中英语成绩优异,但学校总布置很多抄单词的作业,孩子忙不过来。初中三年都是我替他写的英语单词作业。当你感觉到孩子紧张有压力时,要挺他。

社会教育与青年成长


黄灯参与了关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年成长影响的话题讨论,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当前年轻人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却往往忽视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黄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认为大学毕业的那一刻仅仅是个人成长一个开端。一个人的真正成熟,需要在社会上去历练和打磨。

然而,当前社会对年轻人的支持和托举显然不够。

很多时候,用人单位或各种平台对年轻人缺乏“用户思维”,而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创造效益的工具。一旦年轻人无法迅速产生效益,就可能面临严苛的考核机制,甚至在短期内失去工作。

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黄灯觉得她们那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似乎更为轻松。她回忆道:“我们那时候懵懵懂懂地浪费几年就浪费几年,好像也没啥事,然后你整天发呆也没关系。你整天不去忙一个什么东西也没有关系,你哪天懂事,醒悟过来了,还可以去做你自己的事。”

黄灯苦笑:“我是并不觉得现在的孩子日子有多好过?”

加班、996等工作模式并不应该被理所当然地接受,社会需要反思并调整对年轻人的期望和要求。

这种情况下,黄灯想到了公益事业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公益事业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图片源自 万铭亨

黄灯认为,公益的最大作用在于给予那些身处困境的年轻人以希望和支持。通过公益,这些年轻人能够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力量在扶持他们,让他们知道在困难时刻,总有温暖的手伸向他们。

因此,她不禁会想,像陈行甲在书中所写的阿亮、燕子等孩子,他们长大后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的?如果没有像陈行甲这样的公益人士走进那些年轻人的生活,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这绝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剧照。


陈行甲接过黄灯的话题,他之前探讨了当今时代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提到这已经是成为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陈行甲观察到,当前社会的柔韧性正在逐渐减弱。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的性格塑造、个人发展空间以及对错误的容忍度都在不断缩减。

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孩子们的焦虑和压力。面对这一复杂问题,陈行甲从两个具体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关注到了教师在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时应如何应对。

他分享在甘肃榆中县和平中学的一次讲课经历中,他感受到了大西北乡村教育的现状。在那里,孩子们虽听课认真、坐姿端正,但课堂互动性却不尽如人意。陈行甲尝试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然而,尽管孩子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他,但他当提问时,他发现许多孩子虽然张口,却未发出声音,流露出胆怯和羞涩。

这一幕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陈行甲谈到,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孤立无援和封闭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富有韧性的成长环境。或许正基于此,陈行甲,这位在人生下半场选择辞官转型的公益人,于2017年创立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专注于青少年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他思考了主持人万铭亨的提问,慈善人对社会的真正价值所在:是救助的人数还是深层次的社会影响?

陈行甲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讲救助的话,价值其实是有限的。”在陈行甲看来,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直接的救助人数,而是在从事这项事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连接和能量传递。

换言之,

公益人的价值在于连接爱、传递爱、让爱循环。

平凡日常中找寻底色


我了解到,陆韵淇成长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她父母深信读书是女儿通往成功的出路。然而,随着陆韵淇在校园生活的探索与实践中,她逐渐发现了自己对音乐和写作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对作曲和写小说的热爱。

这一发现引领她开始深思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并勇敢地与父母分享了自己的心声。“我热爱音乐,希望学习古典作曲。”

经过努力,陆韵淇最终赢得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从广州转学到北京后,陆韵淇遭遇过些许心理上困惑。这让她对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诲——“做个善良的人”——产生了短暂的迷茫。

她曾在回应他人时感到困惑,不知是该坚守善良还是封闭自我。深思熟虑之后,她选择了秉承家庭教育,坚持做个善良的人。

同时,她也在社会教育中汲取了力量,学会了坚强面对困难。“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陆韵淇坦言,“它们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我。”陆韵淇分享的成长故事让陈行甲深感欣慰。

她揭示了“在平凡日常里找寻人生底色”的主题内涵。陆韵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去哪里寻找那所谓的“平凡日常”?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陈行甲的口中变得鲜活而具体——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角落里,我们得以探寻生命的本色并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善良且坚强的人。陆韵淇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令人称奇,陈行甲十分开心地提议为这16岁女孩的点题见解而热烈鼓掌。

这场活动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更为陆韵淇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成长契机。6月24日,我向她询问了参与此次活动前后的心境变化,是激动还是紧张?她回答道:“前期是激动紧张都有,尤其是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因为是直播形式,会担心自己表达欠佳。到后面越聊越放松,是和大家在聊天一样!”

陆韵淇原本以为自己的发言不会吸引太多人的关注,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直播间后台的数据显示,她的发言竟然被七万人观看,并获得了十三万人的点赞。她本以为一个中学生的声音会被忽视,但在活动现场和直播间后台,她收获了无数的掌声和积极评价。

令人惊讶的是,直播结束后,陆韵淇本打算返回酒店,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个已经十年未见,甚至连微信都没有添加的幼儿园时期的发小。

这位发小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一张旧合照,想起了她,然后通过搜索她的名字找到了这场直播活动。陆韵淇与发小一同在方所书店愉快用餐。

她们分别后,陆韵淇发了条朋友圈:“人生底色不同,但人生底色会在不经意间泛着光,是爱,是希望,不断照亮身边的人。

当天活动结束时,我请陈行甲老师为我买到的两本《别离歌》签名。我向他提出,希望他能给自己的朋友留下一句寄语:“做自己的英雄”。

随后,陈老师还赠了我寄语:“保持热爱”。这让我想到,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保持热爱才能寻找、发现人生的底色。

本文作者韩磊与陈行甲合影

陈行甲使用的那支笔,是我临时从学而优书店前台借来的。当日晚上七点,我去归还签字笔时,那位借笔给我的女士已经下班。

我回到家后,开始着手整理笔记。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希望感,力量感过自己希望的生活”和“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尽管我记不清这两句话出自陆韵淇还是黄灯老师之口,但陈行甲和黄灯的温暖笑容,还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活动过后,我还想起了微信上的一个好友——史策。

他原先在巴东县的媒体工作,但当得知陈行甲要投身公益事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追随到了深圳。聂阳欣写过史策的故事。

史策之所以跟随陈行甲到深圳,一方面出于对陈行甲的信任——“陈老师下乡的时候就挽着个裤腿,穿着一双凉鞋就去了。”另一方面,他想在新的领域,继续发挥记者“为社会发声”的情怀和使命,他希望做更多的尝试。

注:黄灯老师和陆韵淇同学的观点,
经本人确认后发布



本文作者:韩磊,生于1992年,作家,记者,现于杂志社工作。著有《白色的板书》《南方有芷艺》等。




三堂会审◎专栏‖商洛记(辛峰)

这世间的所有人心,都逃不过你的法眼(辛峰)

《西漂十年》创作访谈| 辛峰:无论你明天变成了什么样子,只要坚持了自己,就应该无悔

三堂会审◎专栏‖西安 西安(辛峰)

【透视】我走访了重庆13个村子,拍下22位独居老人的生存现状

书评‖新乡土文学语境下的动情抒写——浅析刘秀梅长篇小说《龙山》中的新乡土文学元素(辛峰)




西漂十年
打造原创文学,推荐精品阅读。撑起原创大气,呼唤铁血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