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中东并非企业海外布局最理想的单一环境,更适合作为补充项;若将其作为首站或唯一选项,风险偏高,企业需要做好付出高昂代价的准备。”1月4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新外部环境下金融科技出海的挑战与应对”内部研讨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诚在交流环节表示。
会上,新金融联盟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马来亚银行宏观经济研究总监郑宁、新金融行业总经理张翅,汇付天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周晔,信也科技印尼业务首席执行官顾鸣,嘉银科技副总裁陈彤,中电金信港澳事业部总经理朱巧琳也做了主题发言。丝路基金投资三部负责人陈之平交流。
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来自海内外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代表近80人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会议实录详见→《利润是国内3倍,金融科技出海怎样才能稳赢?》,以下为王诚发言全文。
与出海机遇风险
文| 王诚
无论是Fintech还是其它行业,谈及出海常聚焦中东。在中东,以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国家为推动经济转型,纷纷推出并实施各类国家愿景,譬如沙特的“2030愿景”。海湾地区有志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在数字支付、区块链、数字银行等领域,近年来进步显著。
趋势十:个人理财应用(Personal Finance Management Apps)。阿联酋的实践较为典型,为个人提供了数字化的财务服务。
出海中东的优势与劣势
上述十个趋势和场景,某种程度上都是国内已然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亦可能是国内金融企业出海中东,可实现降维打击的领域。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进军海湾,有三大优势。
一是累积优势。坐拥国内海量市场样本,历经前些年自主创新沉淀出的技术储备和市场经验,奔赴海湾市场或有驾轻就熟之感。
二是集成优势。国内相关配套体系完备,出海企业在当地开发的技术服务产品能够较为成熟地落地实施。
三是速度优势。中国企业应变迅速、效率颇高、执行力强,相较于海湾本土企业及部分欧美竞争对手,优势明显。
这三大优势能否在现实中充分施展,还取决于海湾国家或中东地区的市场特点与潜在风险。进军海湾市场存在以下劣势:
第一,中方的自我监管。例如,前文提及海湾国家加强了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布局,列入了国家战略。早期,中国在加密货币领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优势,但随着监管收紧,形成自我限制并衍生出短板,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海外。国内主管部门尝试构建“研发在国内、市场在国外”的模式,但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不仅是金融科技,一些实体企业出海同样面临自我监管问题。近年来,许多行业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如动力电池就是我们的核心硬科技。如今,很多海湾国家包括中东地区国家与我国合作都重视这一领域,但国内行业监管政策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海外布局投放能力。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在数据安全方面也会面临自我监管问题,需纳入考量。
第二,海湾国家的需求升级。过去,囿于信息不够准确,中国企业对海湾市场的业务机会有认知偏差。有些企业到海湾国家寻求投资,提出自身技术极具市场竞争力,欲以技术入股,期望海湾国家企业配资或者提供融资支持。如今,这条路愈发难行。除要求返投外,海湾国家企业要求中方合作伙伴展现更多诚意,不能仅凭技术讲故事,而要在当地切实投入,让产品和技术实打实在当地落地,才愿给予配资或其他融资支持。
第三,第三方的阻挠破坏。阿联酋G42对华业务切割是美方脱钩断链的典型。此事发生后,中方与海湾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得知阿联酋自身与中方合作需求强烈,迫于美方压力方有此举。这意味着,未来美方压力将持续存在。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科技企业进军海湾市场,必须防范此类风险。
三思而后出海
中东地区营商环境最完善的当属阿联酋。然而,即便在阿联酋,仍面临着丛林法则,时有摇摆的政策可能会对出海企业造成致命打击或重大影响,不少中资企业因此吃过亏。个人认为,出海中东并非企业海外布局最理想的单一环境,更适合作为补充项;若将其作为首站或唯一选项,风险偏高,企业需要做好付出高昂代价的准备。
往期研讨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