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上,有些中国运动员身上出现了拔罐后的印记,被称为运动员身上的“东方印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项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拔罐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最早可追溯至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角法”用于治疗痔疮,是利用负压治疗疾病的早期记录。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介绍了使用竹筒火罐治病。到了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对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均有详细介绍。
拔罐疗法因为操作相对简便,取材容易,治疗效果好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仅在医院和中医卫生室里可以得到拔罐治疗,在有些居民家里也可以实施操作。接下来对拔罐疗法做一简单介绍。
玻璃罐:用玻璃制成,罐口平滑,有不同型号。优点是质地透明,可观察罐内皮肤瘀血程度和出血量,缺点是易碎。
竹罐:用坚固毛竹制成,轻巧、价廉、不易破碎,但容易裂纹漏气。
陶瓷罐:由陶土烧制,吸力大,但也容易破碎。
抽气罐:多由透明塑料或青、链霉素药瓶改造而成,不易破碎,使用方便。更适合居家操作。
留罐:将火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后起下,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走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润滑剂,火罐吸拔于皮肤上后,手握罐底推拉或旋转,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适用于急性热病、气血瘀滞疼痛等。
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发热,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等。
适应证:包括风湿痹痛、腰背痛、颈椎病、消化不良、头痛、感冒、咳嗽、月经病等。
禁忌证:高热、抽搐、痉挛患者,皮肤过敏或破溃者,孕妇腰部及腹部,体质虚弱者、有出血倾向或心脏病等严重疾病者不宜拔罐;皮肤破损处、大血管经过部位等也不宜拔罐。
部位与力度: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部位,根据不同部位选大小适宜的罐,吸附力度视病情和体质而定。
时间控制:拔罐时间一般 10 分钟,病情重、病位深可适当延长,反之宜短。
观察反应: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取罐,严重者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按内关、合谷等穴位。
防止烫伤:操作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出现小水泡,可不处理,防止擦破;水泡较大时可以至医院处理。
保暖避风:拔罐后要及时清洁皮肤,做好保暖措施,也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凉。
拔罐后皮肤呈现的不同颜色,往往能反映出身体的一些状况,比如血瘀、寒湿,但是拔罐后皮肤颜色仅作为一种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如果对身体状况有疑虑,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诊断来明确病情。
作者:李莉
主审:沈建琴
副审:钱磊、赵锦江、吴建刚、周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