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李福军团队: Li-CO₂ 电池中 CO₂ 还原与析出反应机理研究

学术   2024-12-30 11:45   英国  

研究背景

Li-CO₂ 电池由于其较高的放电电压和理论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储能技术。然而,电池反应过程由于涉及三相界面(即多孔阴极、电解质和 CO₂)的质量传递与电子转移,导致放电过程 CO₂ 还原反应 (CO₂RR) 和充电过程 CO₂ 析出反应 (CO₂ER) 动力学缓慢。因此,目前对于 Li-CO₂ 电池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与匹配合适的电解液方面,以此来改善电池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

现阶段对于 Li-CO₂ 电池的研究,根据运行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O₂/CO₂ 混合体系和纯 CO₂ 体系。虽然最终表征到的放电产物均为 Li₂CO₃,但是两种体系所涉及的反应途径却存在显著差异:

在 O₂/CO₂ 混合气氛下,电池放电反应为:

2CO₂ + 4Li⁺ + O₂ + 4e⁻ → 2Li₂CO₃ ( E⁰ = 3.82 V vs. Li⁺/Li )

在纯 CO₂ 气氛下,电池放电反应为:

3CO₂ + 4Li⁺ + 4e⁻ → 2Li₂CO₃ + C ( E⁰ = 2.80 V vs. Li⁺/Li )

由于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在不稳定中间体的识别和放电/充电过程反应路径的确定方面,目前关于反应机理的推测仍存在争议。

研究内容

近日,南开大学李福军教授课题组综述了 Li-CO 电池在充放电反应机制理解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重点探讨了在 O₂/CO₂ 混合气氛和纯 CO₂ 环境下的二氧化碳还原与析出反应的复杂机制,梳理了多种反应路径及其对应的放电产物(如 Li₂CO₃、Li₂C₂O4、Li₂C₂O₆)。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如果放电过程中涉及 O₂ 参与,即在 O₂/CO₂ 混合气氛下,CO₂ 直接还原为 CO₂*⁻ 中间体需要克服较大的能垒,因此初始的电化学过程更倾向于 O₂ 得电子生成超氧自由基 (O₂*⁻)。随后,O₂*⁻ 与 CO₂ 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 CO₄*⁻,这一步被认为是在 Li-O₂/CO₂ 电池反应的决速步。最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亲核加成与还原得到最终的放电产物 Li₂CO₃。相比之下,在纯 CO₂ 气氛下的 Li-CO₂ 电池涉及到的电化学过程则要“简单”许多。首先溶解的 CO₂ 分子经历一个两电子转移过程,形成亚稳的 C₂O₄²⁻ 中间体。类比于 LiO₂ 歧化反应,该物种会歧化产生 CO₂²⁻ 和 CO₂⁻,随后再与 CO₂²⁻ 反应生成 C 和 CO₃²⁻。最终,来自阳极的 Li⁺ 与 CO₃²⁻ 结合生成 Li₂CO₃。在理想情况下,充电反应被视为是放电过程的逆反应,主要包括放电产物的分解和 CO₂ 和 Li⁺ 离子的释放。
  • Figure 1. Different intermediates and discharge products in Li-O/CO batteries and Li-CO batteries.

  • Figure 2. Potential reaction pathways of CORR in Li-O/CO batteries and Li-CO batteries.
  • Figure 3. Potential reaction pathways of COER in Li-O/CO batteries and Li-CO batteries.
  • Figure 4. (a) Activation barrier and binding reaction energy at the initial complex formation step in different electrolyte. (b) Schematic of possible reaction pathways in Li-O/CO cells with DME and DMSO electrolytes. (c) SEM image of CNT electrodes of Li-O/CO batteries with different CO/O ratios. (d) Voltage profiles of Li–O/CO cells operate in LiTFSI/DMSO electrolyte with different mole ratios. (e) DEMS of gas evolution rates for CO₂ and O during charging. (f) Raman spectra of discharge products in Li-O/CO cell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此外,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放电产物的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电解液组分以及温度,均会影响最终的放电途径,以此得到不同类型的放电产物。这些策略对于降低充放电过电位、提高电池循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Figure 5.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discharge and charge reactions on MoC/CNTs catalysts. (b) Calculated energetic profiles of LiCO₄ nucleation on three MoC surfaces at U = 0 V. (c) Galvanostatic discharge-charge curves for Super P carbon cathodes in various electrolytes and atmospheres. (d) Raman spectra of Super P carbon cathodes at different reaction stages. (e) Proposed mechanism of Cu(I) RM-mediated CO₂ reduction process. (f) Schematic of the CO reduction mechanism in different electrolytes.


该成果以“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CO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Reaction in Li-CO batteries” (《Li-CO₂ 电池中 CO 还原与析出反应机理研究》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Nanoscale 

论文信息

  •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CO₂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Reaction in Li-CO₂ batteries

    Lang Zhou, Yaohui Huang, Yuzhe Wang, Bo Wen, Zhuoliang Jiang, Fujun Li*

    Nanoscale, 2024, 16, 17324-17337
    https://doi.org/
    10.1039/D4NR02633K

作者简介

周浪 硕士研究生
南开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 2023 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福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空气电池催化材料设计与反应机理研究。






李福军 教授
南开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3)、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8)、中国电化学青年奖(2021)获得者。主要从事低成本钠离子电池和高比能金属-空气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近年来,课题组在 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 Commun.、Chem. Soc. Rev.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10 余篇。担任《稀有金属》和 Molecules 期刊编委。

相关期刊

A high impact, peer reviewed journal publish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work across the breadth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rsc.li/nanoscale

Nanoscale

2-年影响因子*5.8
5-年影响因子*6.1
JCR 分区*Q1 物理-应用
Q1 化学-多学科
Q1 材料-多学科
Q2 纳米科学技术
CiteScore 分12.1
中位一审周期37 


Nanoscale 发表有关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高质量研究报道,包括各种跨学科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涉及的研究主题有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的合成、功能纳米材料和生物组装体的表征、纳米材料的性质、自组装和分子组织、复杂的杂化纳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颗粒、纳米晶体、纳米团簇、纳米管、纳米线、纳米催化、纳米理论建模、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纳米光子学、纳米芯片、纳米传感器、纳米流体和纳米加工、碳基纳米材料和装置、纳米仿生材料、纳米生物技术/生物纳米材料、纳米医学、纳米技术的监管方法和风险评估等等,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能源/环境、信息技术、检测科学、医疗保健和药物研发、电子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该刊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同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出版。

Editors-in-Chief

Honorary Editors-in-Chief
  • Yue Zhang (张跃)
    🇨🇳 北京科技大学

  • Dirk Guldi
    🇩🇪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 Chunli Bai (白春礼)
    🇨🇳 中科院化学所

Associate editors

  • Gianaurelio (Giovanni) Cuniberti
    🇩🇪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 Qing Dai (戴庆)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Yves Dufrêne
    🇧🇪 天主教鲁汶大学

  • Andrea Ferrari
    🇬🇧 剑桥大学

  • Eva Hemmer
    🇨🇦 渥太华大学

  • Dong Ha Kim
    🇰🇷 梨花女子大学

  • Christian Klinke
    🇩🇪 罗斯托克大学

  • Quan Li (李泉)
    🇨🇳🇭🇰 香港中文大学

  • Zhiqun Lin (林志群)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Renzhi Ma (马仁志)
    🇯🇵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 Janet Macdonald
    🇺🇸 范德堡大学

  • Teresa Pellegrino
    🇮🇹 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 Elena Shevchenko
    🇺🇸 阿贡国家实验室

  • Nguyễn T K Thanh
    🇬🇧 伦敦大学学院

  • Jonathan Veinot
    🇨🇦 艾伯塔大学

  • Umesh Waghmare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

  • Jinlan Wang (王金兰)
    🇨🇳 东南大学

  • Manzhou Zhu (朱满洲)
    🇨🇳 安徽大学

  • Jin Zou (邹进)
    🇦🇺 昆士兰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原文
↓↓↓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全球领先的化学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卓越发展。推送最新的国际化学新闻,分享顶尖的化学科研成果及丰富的化学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