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曈曈,新桃换旧。每当春节来临,童年时的小伙伴们总爱三五成群、凑在一块儿,谈论起新衣、鞭炮和压岁钱,言语间充满期待。而对我来说,除了这些喜庆物事儿,春节还意味着许多更加值得期待的东西。
比如包饺子。作为中国家庭的春节传统集体劳动,包饺子最能调动起来全家人的节日气氛。支起一张大圆桌,摆好一张大面板,端来两只大铜盆,一盆是面团,一盆是馅料。爸爸将面团揉得又软又光,姑父们擀出又薄又韧的皮儿,奶奶调出香喷喷的馅儿,姑姑们包出鼓着大肚子的饺子。我们表姐妹三人也抢着要帮忙,大人们却还略显嫌弃地百般“婉拒”。经过一通协商努力,我和表妹只争取到擀几个皮的“权利”,表姐则可以尝试“真刀真枪”地包饺子。在我们嫉妒的目光中,她得意地扬了扬眉毛,有板有眼地按照大人的指示操作,包了两个瘦巴巴的小饺子。
看春晚,也是一桩乐事。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饭,你帮我赶地刷好锅碗,全家人三世同堂,和乐融融,围坐在小小的电视机前。我们三姐妹嘻嘻笑笑,打打闹闹,名为看电视,多一半倒是在彼此玩乐,释放着孩童天性。大人们或聚精会神地欣赏歌舞,或为某个小品的可乐之处捧腹大笑,或你一句、我一语地点评节目。兴之所至,还会旁征博引,联系时事,热烈辩论起来。这时,我们姐妹便会被长辈们的讨论声吸引,毕竟这些“高深”的理论平日都没有机会听到呢。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我们脑袋里又多打了几个问号,语汇库里又储备了些新鲜词,对外面的世界又增加了些认知。
再一桩,便是祭祀活动。爷爷奶奶会郑重其事地准备各色糕点、蔬果和肉类。在四四方方的供桌上摆齐祭品,爷爷面容肃穆,手持香柱,默念祝祷,表达追思,带领全家人完成祭礼。我必须承认,我对祭礼的兴趣开始于对分享祭品的热情,尤其是那些新奇的糕点,总是让我眼睛发亮。可随着长辈们年复一年的礼敬和虔诚行动,我渐渐产生了好奇,对长辈们虔敬的情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也一板一眼地模仿起大人们的动作表情,行止之间,仿佛自己已经长大,成为家族的一份子,能够承担起守护家族的责任。
文化的力量,滋长于习俗的传承;情感的养育,生发于精神的沃野。春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代系融合的丰富环境,育德育人的学习在此悄然发生,令我们打下热爱劳动、享受交往、尊重传统的健康底色,是我们永难忘怀、滋养终身的幸福源泉。
供稿 | 龙口港公司
文 | 高亢
编辑 | 李欣兰
审核 |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