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温暖
文:管道公司 刘鑫
年关一到,鲁乡大地就被年味填得满满当当,处处都是忙碌与期待。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年俗,就像岁月酿成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满是家的温暖与传承。
“二十三,糖瓜粘”,熟悉的童谣一响,小年就迈着轻快步伐来了。天刚蒙蒙亮,母亲就从橱柜里捧出提前备好的糖瓜。圆溜溜的糖瓜,裹着一层亮晶晶的糖霜,在日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仔细瞧,麦芽糖的纹理丝丝缕缕,像极了冬日里的暖阳,暖进心窝。除了糖瓜,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个个白白胖胖,像圆润的小元宝;软糯的年糕,每一层都藏着对来年的美好期许。母亲一边摆放,一边轻声念叨:“灶王爷,您吃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许愿,盼着新的一年家人平安、万事顺遂。咬一口糖瓜,甜蜜在舌尖散开,甜了嘴巴,更甜了整个新年。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的日子到了。以前糊窗户是为了挡住冬日的严寒,现在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新年的憧憬。如今窗户不再是过去的纸质,但糊窗户的习俗从未变过。糊好后,母亲又拿出精美的窗花,有寓意吉祥的鲤鱼,有娇艳盛开的牡丹,还有象征团圆的莲花。母亲轻轻把窗花贴在窗户中央,刹那间,新年的氛围盈满整间屋子。透过窗户,似乎能看到新的一年正缓缓走来。
腊月二十七,集市成了年味的海洋。集市上,人声嘈杂,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摊位上摆满了年货,红彤彤的春联写满祝福;各式各样的糖果五彩斑斓,散发着甜蜜气息;精美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我在人群里穿梭,被各种传统小吃吸引。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香气扑鼻;金黄酥脆的炸馓子,咬一口“嘎吱”作响;软糯香甜的粘豆包,让人回味无穷。父亲忙着挑年货,母亲在一旁精心选新衣服,一家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除夕夜,是一年里最温暖的时刻。厨房里,母亲和奶奶忙碌的身影是最美的风景。一道道美味陆续上桌,红烧鲤鱼色泽红亮,寓意年年有余;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象征生活富足;翠绿的青菜,饱含生机与希望。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举杯欢庆。灯光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长辈们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孩子们兴奋地谈论新年愿望。夜幕降临,鞭炮声接连不断,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整个天空。一家人围坐守岁,看着春晚,吃着零食,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这一夜,时间仿佛停住了,只有亲情在空气中流淌,温暖而悠长。
鲁乡的忙年,是一场充满爱的仪式,每个习俗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祝福。那些忙碌的身影、温暖的笑容,都成了记忆里最珍贵的宝藏,让每一个新年都满是温情与希望。
我与春节
文:运营保障中心 林晓洁
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隆重的传统庆典,同时也是我一年当中最为期盼的时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春节的意义不仅仅是团聚,更是传承和情感的交汇点。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节,我与春节的点滴故事深深烙印在记忆中,承载着温暖与希望。
我的春节记忆,始于故乡的热闹与温馨。在我年幼的时候,春节被视为烟火和年节氛围的象征。腊月时,超市里的人流如潮,年货的摊位琳琅满目,我总是喜欢拉着家人一起去选购最喜欢的糖果和玩具。回到家中,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父亲则和我一起挂灯笼、贴春联,那种喜气洋洋的氛围让我至今难忘。
除夕夜,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一年的收获与展望。饭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楼下院子里放烟花,那绚丽的火光点亮了整个夜空,也点燃了我的童心。在那个时代,我只知道春节充满了欢乐和热闹,但很少深入思考它所代表的文化深意。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对春节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春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时刻,更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从农历腊月的二十三日小年到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个庆祝活动的时刻都蕴含着特殊的传统和深意。
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环节。选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工整地贴在门上,那一横一竖间写满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拜年时,长辈赠予压岁钱,祝福语中包含着对晚辈平安成长的深切期盼,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倍感温暖。
现在,随着社会的演变,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呈现出了全新的风貌。年轻人因为工作或学业,往往难以回到家乡团聚。但即使如此,春节的核心意义依然未变。去年,我和异地的亲人通过视频共度除夕夜,虽然隔着屏幕,但彼此的笑容和祝福依然温暖如昔。
通过在线购物平台选择年货和利用短视频捕捉春节的各种瞬间,这种现代化的方式不仅使春节变得更为简单,还为其注入了新的趣味性。尽管形式更新,春节的文化根基仍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
每一次春节都是一个新起点,也是一次重新审视生活的机会。今年,我计划与家人一起探访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从南方的龙狮表演到北方的冰灯雪雕,感受多样化的节日文化。我也渴望通过文字和图片捕捉春节的那些难忘时刻,希望这样的传统能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深深扎根并生长。
春节不仅是记忆的收藏,更是情感的纽带。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那抹最温暖的亮色,连结着过去与未来。我与春节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承载的不仅是家庭的温暖,更是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供稿 | 管道公司 运营保障中心
编辑 | 赵小悦
审核 |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