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大思政课建设暨大学生劳动教育研讨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深入挖掘学校思政课教学特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研)工部、学生处、教务处主办,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五育融合”大思政课建设暨大学生劳动教育研讨交流会近日在我校召开。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常熟理工学院劳动教育中心、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研)工部领导以及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团队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上海市劳模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教授主持。
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和教务处处长夏妍春分别致辞,共同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王永章向各位专家介绍了马院近几年大思政课建设情况,指出学院聚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围绕智能时代下有关数字劳动、智能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夏妍春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大思政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劳模精神为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下一步将围绕“五育融合”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开展。
主旨发言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书记宗爱东研究员做了题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与发展》的报告,他认为大思政课是科学的理论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思政课,是理论学习和实践为例相结合的思政课,是学校课堂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思政课。在教学方面,大思政课建设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开门办思政,把教学内容置身于大时代。善用大思政课有两个方式,带学生走出去和把案例引进课堂。
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纪明教授在《劳动课程+劳模示范+劳动创造”进阶式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报告中分享了吉林大学劳动教育课的创新实践模式,指出高校劳模讲授劳动教育课的创新模式,丰富发展了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助力实现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形塑了社会劳动的新风尚。
常熟理工学院劳动教育中心主任蔡瑞林教授围绕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做了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的报告,深入讲解了劳动教育与数字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上海市劳模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教授围绕“五育融合”培育“五种精神”做了题为《以劳模文化为载体,聚焦“五育融合”培育“五种精神”的实践探索》,介绍了我校在开展大思政建设中进行的创新探索。
我校学(研)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董凌莉以《创新3C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体系》为题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我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
交流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秋教授指出劳动意识是童子功,应该从小培养。在大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高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玉来教授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未来合格劳动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泛化、异化,应该科学地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在社区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娅敏教授肯定了我校马院结合学校劳模文化特色打造的《工匠中国》大思政课程,同时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在开展大思政课《能源中国》课程的建设经验。
在专家咨询环节,我校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乐晓蓉老师、李丹老师以及工程训练中心刘赛老师分别就数智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劳模进校园讲劳动、劳动教育如何与工程实训相结合等问题向在座各位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
编辑:杜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