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前准备阶段的风险
1.未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对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缺氧环境、机械伤害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2.缺少作业审批。未按照规定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作业许可证内容不完整(如缺少作业时间、人员名单、安全措施等)或审批流程未执行。
3.安全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未接受足够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不了解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操作规程、应急措施等。
4.设备和工具准备不足。没有准备足够的通风设备、气体检测仪器、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安全带等)。
二、通风与检测环节风险
5.通风不良。通风设备未开启或通风时间不足,有限空间内空气不能有效循环,有害气体积聚。
6.气体检测不规范。气体检测仪器未校准,检测位置不正确(如只在有限空间入口检测,未深入内部检测),检测频率不符合要求。
7.未检测或漏检气体种类。只检测部分常见气体,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
三、个人防护风险
8.个人防护用品选用不当。根据有限空间内的危害因素,应选用合适的防护用品,但实际作业中可能出现选用错误。在存在粉尘危害的有限空间内,仅佩戴普通口罩而非防尘口罩。
9.个人防护用品质量差。防护用品质量不符合标准,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失效、安全带强度不够等,无法提供有效防护。
10.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密封不严、安全带未正确系挂等,降低防护效果。
四、作业过程中的风险
11.作业人员违规操作。作业人员在有限空间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非防爆工具(在存在可燃气体的空间内)等,增加火灾、爆炸风险。
12.未设专人监护。没有安排专人在有限空间外进行监护,或者监护人职责不明确,如监护人擅自离开岗位,在作业人员出现危险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援。
13.作业人数超员。超过有限空间允许的作业人数,导致空间内拥挤,增加事故发生时的救援难度和人员伤亡风险。
14.交叉作业协调差。当有限空间内有多个作业队伍或工种同时作业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容易引发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
15.作业中断后处置不当。作业中断后,未对有限空间进行妥善处理,如未关闭电源、气源,未对设备进行锁定等,重新作业时容易引发事故。
16.未设置警示标志。在有限空间入口及周围未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如 “有限空间,未经许可严禁进入” 等,使无关人员可能误闯。
17.临时用电不规范。有限空间内的临时用电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如电线破损、插头插座不防水、没有漏电保护装置等,增加触电风险。
18.通道和出入口不畅。有限空间的通道或出入口被堵塞,影响作业人员进出和救援设备进入。例如,在进入地下室作业时,通道堆放了大量杂物。
五、应急救援环节风险
19.应急救援预案不完善。企业没有制定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救援预案,或者预案内容不具体(如救援流程不清晰、救援物资清单不明确等),无法有效指导救援工作。
20.应急救援设备不足。缺少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救生索、担架等,或者救援设备未定期维护和检查,不能正常使用。
21.救援人员培训不足。救援人员未接受专业的有限空间救援培训,不熟悉救援程序和技能,如不会正确使用救援设备、不了解急救方法等。
22.未进行应急演练。企业长时间未组织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演练,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对应急处置流程生疏,不能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反应。
23.与外部救援力量沟通不畅。没有与外部专业救援机构(如消防队、医院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需要外部救援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
六、设备设施维护方面风险
24.有限空间设备设施老化。有限空间内的设备(如通风机、照明灯具等)老化,性能下降,可能出现故障,增加作业风险。
25.设备设施防护装置缺失或损坏。设备的防护装置(如皮带输送机的防护栏、搅拌机的防护盖等)缺失或损坏,容易引发机械伤害事故。
26.安全联锁装置失效。有限空间内的安全联锁装置(如防止误操作的电气联锁、机械联锁等)失效,不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27.管道阀门泄漏。连接有限空间的管道阀门存在泄漏,可能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进入有限空间,造成危险。
28.排水和防淹设施故障。有限空间的排水设施或防淹设施(如污水池的排水泵、地下室的防水堤等)出现故障,可能使作业人员面临溺水危险。
29.空间结构损坏。有限空间的结构(如墙壁、天花板等)出现裂缝、塌陷等损坏情况,可能导致物体坠落砸伤作业人员。
30.通风系统故障。通风系统的管道堵塞、风机故障等,不能保证有限空间内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有害气体积聚。
由于微信平台推送规则改变,如果想每天第一时间收到小编推送的文章,欢迎将《安全茂》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