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培
养
~
血培养是一种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血液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检查之一,是诊断血流感染、菌血症的金标准,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但据文献报道国内的血培养阳性率仅为17.8%和18.4%。想要获取准确的血培养结果,需要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检验科工作人员共同做好质量控制。准确、及时的血培养结果能够指导临床进行目标性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一、血培养的临床类型
一过性菌血症
常发生在病人接受抗生素系统治疗过程中且感染的微生物敏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一过性菌血症发生于治疗初期是由于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不当,发生与治疗晚期是感染部位引流不当或宿主防御功能破坏。
常发生于感染组织(如脓肿、疥、蜂窝组织炎)的处理、污染黏膜表面的创伤性操作(牙齿修复、膀胱镜检、尿道扩张术及各种插管、引产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污染区的外科手术 (经尿道的前列腺切除、阴道子宫切除术和烧伤感染的清创术)。
持续性菌血症
是感染心内膜炎、感染性动脉瘤、血栓性静脉炎和其他血管内膜感染的主要特性,亦可发生在伤寒热和波浪热的最初几周。
间歇性菌血症
常发生于腹腔、骨盆、肾周、肝脏、前列腺及其它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这些脓肿是不明发热的常见原因。
二、血培养的采集指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或<36℃;
2.寒战;
3.WBC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4.呼吸频率>20次/min 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
5.心率>90次/min;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功能障碍;
9.血压降低;
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三、采集血培养的最佳时机
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 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四、采血部位及采集套数
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 d~5 d 内无需重复采集。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
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考虑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五、采血量
成人每瓶采血量 8 mL~10 mL,或按照说明书采集;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书。
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碟形针采集的血液反之。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
六、采集方法
建议选择外周静脉进行穿刺采血,一般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采集两套。采用“双侧双瓶”,每套包含需氧瓶+厌氧瓶。切忌在静脉输液侧肢体采集血培养。如果患者输液无法停止,应在对侧肢体采集血培养标本。
极特殊情况可以选择动脉穿刺采血,动脉血在污染率和检测敏感性方面与静脉血相似。
通过预先留置的导管取样会增加污染风险,但从新置入的静脉导管(1h内)采集,其污染率与外周静脉并无差异。
七、培养瓶的储存与送检
采集标本前培养瓶应室温保存,避光;采集标本后2h内送至实验室,并且避免血培养瓶掉落和互相碰撞。
如无法及时送检应置于室温避光储存,不能置于冰箱或温箱,切勿冷藏或冷冻。
八、血培养注意事项
1.采血消毒不够严格,易导致污染率偏高;
2.标本没有及时送检,导致检测延迟;
3.常规血培养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取血;
4.注射器采血,采好后注入血培养瓶之前不需要更换针头;
5.标本采集部位: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6.败血症的并发症:血压上升、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最佳采集时间尽量在患者寒颤或发热初期采血,尽可能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完成采集;
7.采多种血液标本时一定最先采集血培养标本。
九、检测及报告时间
一级报告(初步报告)
24h接收标本,血培养阳性尽量在1h内报告给临床医师。
一级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包括:患者姓名、阳性血培养瓶类型、瓶数、报警时间、涂片革兰染色特性及形态,询问患者目前感染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记录,可向医师提出治疗建议。
二级报告(补充报告)
将初步鉴定结果及时报告医师。如进行直接药敏试验,应报告药敏结果。
三级报告(终报告)
包括菌种名称、血培养阳性时间(以小时计算)和标准药敏试验结果。
血培养阴性报告程序
报告内容:“血培养经× ×天培养阴性”。自动化仪器细菌培养一般设定周期为5d,真菌14d,分枝杆菌42d。
—END—
来源:中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