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城市高密度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异型、小体量地块以及空置的一般性旧建筑等,成为城市更新层面不容忽视的所在。如何在剖析更新用地及更新建筑现状条件的基础上,以积极化态度、策略,纵深挖掘其有利条件,促其有机更新,实现城市改造与解决城市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的有机结合,成为这类项目落笔的核心。
▲设计场地交通复杂、人流涌动
上海新境地·市民中心是我们主持设计落地的上海新境地·新二绿地中的一栋遗留建筑更新。更新场地位于宝山区高境镇,地处高境路、新二路、殷高西路三条城市道路交汇处,西邻一条货运铁路。改造前作为临时低端租赁使用,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割裂下,形成城市结构中被忽视、遗忘的空间。
▲基地情况分析
作为如此复杂场域环境下的既有建筑更新,更新方案需避免建筑作为一个独立于周边环境的个体存在,要通过设计手法,使她承担更多空间与空间的连接纽带作用,并对其周边环境作出积极回应。经审慎评估,原有建筑的现有结构和保留修复的文化价值极低,设计遵循新建建筑不超出原建筑限定轮廓,展开对建筑功能、空间与立面的重塑,以赋予场地新的发展机遇。
▲项目实景图©CreatAR
时间与周边的事物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在于,原建筑或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但新建建筑则需站在城市角度,成为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载体。由此,设计需打破原建筑既有建构逻辑,积极回应南端复杂交通诉求及北端开放绿地空间配套需求,重塑城市新型功能单元,高度补足区域功能短板。设计通过“建筑的屋面向北和向南都有坡道”,来构建立体交通系统,充分链接城市绿地、新建建筑、街角广场这三个场所的同时,为不同视角看城市风景搭建层级性承载地。
▲链接场域设计构思
基于建造的合理性需求,原建筑轮廓首先需要被围合。设计从建造的时序出发,根植原建筑形态,经过消解一层空间,打造三维立体动线,重构第五立面,最后经过外表皮的重新包裹,打破建筑虚与实的关系,完成“重生”的过程。新的形体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一种积极性重塑。
▲重塑后鸟瞰实景图©CreatAR
建筑南侧与道路围合成一个街角广场,北侧衔接城市绿地,建筑作为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设计一层架空空间,为到访的人流提供了便捷的穿行通道。同时,因就架空而扩展的街角广场空间,最大化疏解了密集交通下的人流拥堵等社会问题。
▲一层消解设计构思
▲一层消解空间实景图©CreatAR
基于地处城市街角位置,建筑需具备一定标志性而存在。人们会因为她从而记住这个路口,进而认识这片街区。设计为建筑引入流动的立体路径,使其与空间舒展的交错,透过统一的环绕,形成立体的向心性与空间的叠奏。屋顶的路径重塑了原场地的公共空间,与建筑底部穿透式的路径,串联起原本被建筑切割的支离破碎的城市空间。
▲立体路径设计构思
▲环绕式立体路径实景图©CreatAR
同时,在建筑的纵向室外联动上,设计为建筑植入黑色旋梯,增添多元立体抵达场景的同时,丰富空间观景形式,并与室内功能形成有机统一。
▲黑色旋梯纵向联动实景图©CreatAR
为将尽可能多的空间焕活成为城市绿地活动的延展界面,设计将第五立面的屋顶,视作绿地覆盖面的延伸与放大空间,释放出一个能够停留和放松的公共场所,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将其打造成为市民活动的发生器,也成为市民休闲拍照的好去处,打通公园与城市的视线通廊。
▲第五立面市民活动发生器设计构思
▲公园与城市的视线通廊夜景©CreatAR
▲屋顶实景图©CreatAR
室内功能依托作为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B区运营的实际,一层植入社区培训活动室、咖啡吧、市民阅读空间、阳光自习室、景观排练厅、24小时自助服务站等功能,主要面向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二层由社区达人工作坊、社区展览厅、多功能厅组成,用于举办各类社区活动、社区展览等,打造全龄服务的温馨家园。
▲各空间运营场景分析图
作为推进社区治理的宣讲场所,通过社区安全宣传、防骗防诈、文化技能学习、社区党群培训等多元活动,为市民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社区培训活动室实景图©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馆藏图书品类以人文为主,空间虽不大,但是功能丰富,图书架、展示架、阅读雅座、水吧等一应俱全,还特设了少儿图书室、戏剧活动区等融合功能区,整个空间文艺雅致,阅读氛围浓厚。
▲“一见”图书馆实景图©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排练厅空间整洁明亮,社区文娱团队可在此策划节目、练习舞蹈。名家学者、社区大咖带着形式丰富、品质优秀的课程与社区居民共聚一堂,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市民提升艺术修养和美育水平。
▲景观排练厅实景图
全龄可使用的手工达人工作室,为市民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艺的独特空间。这里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剪纸学习的服务,还配备了适合儿童的小桌椅,这些细微的植入元素有助于保护在此处正在专项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儿童们的身心健康。
▲社区达人工作室实景图©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位于二楼的多功能厅采取了双面设计,靠近外侧的是景观舞台,可用于文艺演出、表演互动、演绎展示等活动,对侧则安装了一套落地屏幕,提供多功能放映功能,配合音响系统实现更丰富更立体的展现形式。
▲多功能教室实景图
设计响应“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同时,通过为建筑植入联动自然采光的手法及采用低碳、绿色、可持续且拥有场所记忆的材料形式,有效推动低碳落实,减少碳排放。同时,尽量保留基地内原始树木,促其景观价值再生。
▲低碳生活实景图©CreatAR
在屋顶上,设计结合屋顶花园的叠起层次,将天窗巧妙地镶嵌其中,丰富着屋顶的内容语言。对于建筑内部,天窗则成为重要的光线传输端口,赋予内部空间光线的对话与互动,呈现独特的空间体验。
▲屋顶天窗实景图©CreatAR
▲光线传输分析
在建筑立面上,设计一体化植入横向、纵向条形窗,丰富建筑界面肌理的同时,构筑室内外风景交互渗透的平台。紧邻城市货运铁路的建筑立面,方形洞口、长方形视窗的开放,极具温度地回应场地的复杂性,趣味性实现多元性城市功能结构的共存。
▲建筑立面条形窗实景图©CreatAR
多功能教室的景观舞台与社区达人工作室,在白天可充分利用自然照明,形成一个明亮宽敞的空间,有效减少电能消耗。
▲条形窗室内实景图©CreatAR
▲建筑立面条形窗设计分析
设计将地表上的自然状态抽象成为建筑最初被围合的表皮空间,通过折叠、扭转,严谨地重叠原建筑轮廓。表皮由内、外两种界面构成,在旋转的过程中,内和外的空间可相互转换,微错位的方式使得表皮本身呈现出接近自然的微妙变化。围合完毕形成的内部包裹空间,即整个新建建筑空间的实体部分。
▲建筑立面材质分析
外立面采用定制化外挂竹模混凝土板和艺术漆的双重结合,使混凝土肌理的厚重感与建筑造型“悬浮”在空中的既视感产生碰撞。两种立面材料和建筑形体完美结合,形成围合型建筑空间,诉说着多样化建筑语言的同时,构筑场地生态场景。艺术漆沿用上海传统里弄外墙肌理处理手法,为建筑增添饱含城市印记的情感记忆。
▲艺术漆施工研究分析
▲艺术漆立面实景图©CreatAR
外挂竹模混凝土板,使用富有生命力的竹子纹理,将自然元素适宜性融入建筑表皮,共生原始场地的混凝土记忆。同时,外挂混凝土板拼接采用卡扣形式,减弱缝隙感。
▲外挂竹模混凝土板施工分析
▲竹模外挂混凝土板研究
▲外挂竹模混凝土板实景图
▲总平面图
▲各层平面图
▲立面图
建筑类型:公共服务设施
建筑面积:1 209平方米
开发业主:高境镇人民政府
建筑设计:UA尤安设计事业九部
景观设计:UA尤安设计·UT优塔规划·景观事业部
照明设计:AET以太照明
施工图设计:UA尤安设计综合设计部
ATTENTION
*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青岛崂山万象汇
济南历城区浪潮智能计算产业园B1、B2地块
让设计和生活充满想象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www.ua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