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有言:“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春去秋来,朝夕更迭,不知觉青丝变白发,朝气化叹息。
于是,忧虑彷徨、哀叹追忆,无尽的思绪如洪涛般涌来,叹衰老,恐来日。
一如昔日的白居易,在发觉日渐衰老时,提笔向好友刘禹锡倾诉忧思。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在诗中,白居易说自己因为眼睛不好,看不清小字,时常早早睡去;整日无精打采,懒得照镜洗漱梳头;因为出门要拄拐,大部分时间便总闭门不出;年老体弱,常感光阴已逝。
字字句句,尽是年老后的痛苦与无奈,自怨自艾,令人伤感。
对此,刘禹锡则提笔赠诗一首,全篇积极昂扬,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关于衰老,白居易其实还曾留下不少诗作抒发感慨,幸运的是,生前他有老友与之唱和宽慰,数百年后,亦有文豪苏轼提笔作词,化用劝慰。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危及性命,第二年在多方的合力营救下,终于死里逃生,保全性命,被贬黄州。
后来,苏轼在距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了快田地,在去检查田地好坏期间,生了病,又听说当地有位叫庞安常的名医,于是前去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聋,但却聪颖过人,苏轼在纸上写字,没写几个字,他便读懂了苏轼的意思,因此苏轼笑道:“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苏轼病愈后,便邀请庞安常一同游览附近的清泉寺,此地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香甜,临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常说时光如流水,47岁的苏轼顿时灵感迸发,提笔留下这篇经典佳作。
上片写清泉寺清幽风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山下小溪潺潺,岸边兰草蓬勃,一场雨落,松林间的沙路变得洁净无泥,傍晚时分,细雨潇潇,布谷鸟鸣,清幽旷远,沁人心脾。
此时的苏轼,远离纷争的官场与喧嚣的尘世,在自然中寻得清静,愉悦的心情不免令人兴致盎然,继而引出下片的沉思与明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生无法重回年少,你看那门前的溪水都能向西流淌,何必再因年老而哀叹光阴易逝!
因为黄鸡可以报晓,故而时常借此表示时光的流逝,昔日白居易便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对此,苏轼则反其意而用之,劝慰世人莫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毕竟身体衰老,但若心境不老,自强不息,生命亦能焕发出璀璨光彩。
正如曹操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光阴易逝,然而志气却可长存,不论何时,保有一颗豁达昂扬的进取之心,不服老,不惧老,在时光中沉淀出几分从容与无畏,自能如苏轼一般,收获全新的风景!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