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被提起清盘!

文摘   2024-06-28 14:28   重庆  
6月28日,远洋集团发布公告称:美国纽约梅隆银行有限公司伦敦分行(呈请人)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对其的清盘呈请。主要是因为其未偿附属公司发行及由公司担保的于2026年到期的3.25%有担保票据,涉及本金总额4亿美元及应计利息。
远洋集团表示,公司坚决反对呈请此外,远洋集团还表示其境外债务重组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预期将于适当时候就整体债务管理安排的主要条款达成协议。
危机近一年未解
2023年8月14日,远洋集团正式宣告违约:旗下将于2024年到期的美元债券,因未能在8月13日宽限期结束前支付2094万美元利息,导致发生违约。
远洋集团公开市场出现违约,被业内解读为是中国房地产业“大而不倒”神话的真正终结。但从去年8月出险至今,除了上述境外债务重组有所进展外,资金依然面临困境。日前,其附属公司远洋控股发布公告,还有7笔公司债分期应付本息尚未筹足。主要因为目前公司流动性依然紧张,已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包括但不限于加大销售回款力度、推进各种潜在资产交易等。
谁来纾困远洋?
去年年底,资本市场消息称:远洋集团正与中国信达就财务支持事宜进行磋商。据知情人士表示,双方在去年10月份开始就援助问题展开讨论,正在考虑的选项包括中国信达重组远洋集团一些负责房地产项目的附属公司,或向其中一些子公司注资并取得股权。
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利好消息传出。中国信达与远洋集团合作能否落地,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流动性承压+量价齐跌,远洋压力极大
从中国信达与远洋集团接触的时间点来看,正是其宣布寻求债务重组之后。那么现在的远洋集团到底面临何种流动性压力?

截至2023年年底,远洋集团短债规模697.5亿元,占有息债务规模的73%,而非受限现金约20亿元,较上年底减少57%,对短债覆盖倍数只有0.03,流动性高度承压。

2024年前5个月,远洋集团取得协议销售额96.5亿元,反观去年同期,则协议销售额尚有286.2亿元。

所以远洋集团寻求支持的意愿是强烈的。
二、远洋集团“保交楼”极为迫切
不同于其他民营房企,远洋集团是一家央国企背景的房企。也正是如此,其对于”保交楼“丝毫不敢懈怠。远洋集团表示:2023年1-10月,已经在34座城市已累计完成3.4万套住宅的交付。
在这一点上,与全国性AMC化解地产风险的“初衷”,或者说监管导向是相同的。从这一点看,双方的合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三、央企背景、资产相对较好
远洋集团其前身为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于1993年,为中远集团发起设立的国有企业。2001年,中远集团、中国中化集团战略重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二次改制,成为拥有七家股东的中外合资企业,2007年重组为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形成面向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2009年,中国人寿大举入股,持股比例从16.57%一路增加到29.59%,升为远洋集团第一大股东。自中国人寿入主后,在融资上对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而本轮远洋集团出现流动性危机,是以“远洋资本”爆雷为导火索,而作为远洋集团旗下从事“另类资产投资”的平台,最开始也是折在了大肆收并购出险房企上。但远洋集团本身的项目城市区域比较好,此外,在天津、济南、大连、中山、无锡等重点城市,远洋集团销售额还是位居市场前十的。
从这点上看,中国信达是有“兜底”的。
四、远洋否有像融创一样的勇气?
从资本市场消息来看,中国信达纾困远洋集团焦点集中在具体项目上,“中国信达重组远洋集团一些负责房地产项目的附属公司,或向其中一些子公司注资并取得股权。”
这种方式与融创极为相似:AMC提供融资,以项目股权为兜底,先保障项目正常运行,销售回款通畅,日后开发商再从AMC手中回购股权。
但远洋集团并非民营企业,在决策方面是否具备更多的灵活性不置可否。此外,融创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得中国华融、东方资产、长城资产等资金驰援,也是因为其“舍得”让步更多项目股权。
再回到远洋集团身上,其是否有这样的勇气?

- END -

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破产新视野
传播破产新资讯,分享破产新理论,品鉴破产好案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