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推动人机共生迈向3.0时代。
12月18日,2024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九届通信技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同期举办“AI赋能数字文化论坛”。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沈阳指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推动人机共生迈向3.0时代,通过深度融合人的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的协同能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全面和谐。”报告从哲学理念到技术应用,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性阐述了AIGC如何改变人类与机器的互动模式,并进一步引领各领域的技术革新。
天人智一:从哲学理念到AIGC的技术实现
沈阳从中国哲学理念“天人合一”切入,提出了“天人智一”的新概念。他指出:“‘天人合一’强调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和谐,而人工智能的介入让这一理念进一步升华为‘天人智一’,通过AI技术延展人类智慧,实现人、自然和技术的全面和谐。”人工智能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第三方”,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为解决意识起源等深层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沈阳强调,AIGC能够释放人类劳动力,使人类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创造活动,探索个人的诗意生活。例如,他们引用苏东坡的“心目手俱得”的艺术理念,提出AIGC在创作中实现了“心、目、言”三统一,即“心”代表设计哲学,“目”指对数据的理解和感知,“言”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表达。这种结合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视角。
在具体案例中,沈阳展示了由AIGC生成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其文字、剧情和图像均由AI完成。这部作品获得了科幻大赛二等奖,展示了AIGC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潜力。团队总结道:“通过AIGC,人类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实现技术与人类精神的高度融合。”
问行合一:重塑人机交互模式
沈阳提出了“问行合一”的交互理念,阐释了AIGC如何优化人机协作效率。“‘问行合一’是一种高效的人机交互理念,通过人类的深度提问与AI的精准执行,实现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知识创造的全面协同。”团队强调,这一理念包含两部分:“问”代表人类对未知的探索,“行”则是AI在生成内容后迅速转化为可执行成果的能力。
在实践中,这一理念广泛应用于文字、图像、音乐和视频的生成。例如,在文本生成领域,OpenAI的GPT模型已经能够独立创作复杂的故事。在音乐生成方面,团队通过Suno3.5创作了歌曲《遗落的星辰》,充分展现了AI在情感模拟与创作中的能力。
沈阳还展示了国内首部AI全流程制作的微短剧《001号·中国神话》。该作品的美术设计、分镜头、配音和音乐均由AI完成。“这一成果展示了AIGC在文化创作中的强大潜力,充分说明人类和AI协作能够实现从初始生成到最终优化的全过程。”
此外,沈阳介绍了“三型创作”模式,即“确定型创作”“非确定型创作”和“融合型创作”。该团队表示,“确定型创作强调逻辑性与一致性,常用于设计与工程领域;非确定型创作强调随机性与灵感,用于艺术实验;融合型创作结合规则与随机性,适用于互动媒体与生成艺术。”
创造力跃迁:从零知到元知识的AI赋能
沈阳提出了“创造力跃迁”的概念,详细分析了AIGC如何推动知识创造从“零知识启动”迈向“元知识形成”。“AIGC正在通过深度学习、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实现从初级知识生产到高级知识创造的跃迁。”
在教育领域,AIGC推动了“AI四能教育”的发展模式。新媒沈阳团队认为,“AI四能教育旨在帮助学习者从低能力状态到高能力状态,再从多能到超能,最终迈向异能,通过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沈阳还展示了AIGC在文旅行业的创新应用。例如,在哈尔滨文旅宣传片中,通过AIGC生产宣传图片。此外,他们介绍了中国服装史上首次由AI设计并制作的服装,这些服装通过AI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落地,并在全国大赛中完成展示,成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此外,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正在加速崛起。沈阳认为,通过AIGC技术实现高效且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录入和理解,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还显著减轻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整体研究效率。比如,AIGC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临床问题的答案和相关知识点信息。这种能力极大提升了临床决策的效率,使医疗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精准的信息支持。借助自动化病历数据分析,AIGC能够给出精准的医疗决策方案,有效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规划,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望未来,沈阳提出AIGC将在内容生成中采用“多层生成逻辑”,从基础数据到复杂成果逐步建构,实现内容生产的高效性与多样性。同时,通过“价值观对齐模型”,AIGC将确保生成内容符合文化和伦理要求,真正实现技术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沈阳总结道:“AIGC通过与人类的深度协作,释放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正在推动人机共生迈向3.0时代。未来,AIGC将在文化、教育、工业等领域持续深化应用,推动人类与技术的融合达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