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随笔文/王贵林

文摘   2024-11-05 11:51   内蒙古  

《笔架山文苑》微信公众号

四子王旗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主办




秋日随笔

文/王贵林

     从希拉木伦庙的东边顺着木梯一直往下走,会走到深二十米左右的沟底。当时以为是奥特其沟,后来才知道并不是。山不陡,爬起来并不吃力。上到山顶,很惊奇地发现几处拿大石头圈轻来的圆圈。面积大约有四五十平米。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敖包,大到两三米高,小的只有十公分左右高。因为对蒙族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我连猜测都不敢随便去猜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而每一种信仰和文化都值得敬仰。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的根和灵魂,是神秘而伟大的传承。

     从山上缓缓下去,没到半山腰,就听到了淙淙的水声。下到山底,三条小溪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汇聚而来。河床宽阔,河水清浅。但河流底部却只有中间一部分是细砂,两侧是褐红色的土,非常细腻。顺着水流的方向一直走,只能从石缝中听到细碎的潺潺声,看不到水的源头。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中“水流湉湉”这个词。又从沟底上到最东面的山时,看到了碉堡。历经岁月风霜,历史的痕迹却清晰可见。子弹的印迹让人仿佛看到了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也想到了毛主席的“弹洞前村壁”的词。而且水泥碑的下面有一个洞口,不到一米高,但结实坚固。

     下山时又选择了另一条近路,途经一个很大的敖包,也虔诚地捡一块石头放在上面,祈求国泰民安。但土质和石头的色质与之前的大相径庭,山的颜色变得灰白,石头呈白色,并且石头上面,土里面全是金光闪闪的,尤其是太阳照到的时候。我猜想可能会是某一种矿石。下坡时比较陡,不太好走。但看到对面山上的牛群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按我的想象,牛下这么陡的坡,不知道要比人吃力多少。牛群的旁边有一个废弃的石头小房子,本想着过去看看。但看着很近的路却扎实需要走很远,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下到沟底,仍然是河床。一棵树孤独地在河床边歪斜地驻立着,守望着。我无法想象它是被人们种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与树的孤独相比,人类的孤独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许人类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至少这棵树有山有水在陪伴着它,年年岁岁,而人类除了自己则真的一无所有。

     下山之后,我们从一片树林中步行插上大路。由于正赶上希拉牧伦庙在施工,所以没有进去。而途中见到两棵树之间挂一块蓝色的格子布类的东西,前面不远处吊着一个洗脸盆大的圆盘,而且正反面的图案不同。不懂,但无处可问,只能满腹狐疑地离去。在返回的途中,突然想起几天前看到一个家长发的青蛙石的图片,便决定改道而行,于是打电话让她发个位置,很幸运的是青蛙石就在离她家草场不远处。牧区的路看着很近,但一走出去便是几十公里。沿途的草可能是品种不同,一律呈红褐色。由于近期雨水太多,许多草场成了天然湖泊,水都漫过了网围栏的石桩。牛马排着队悠闲地走着。草原,真的像老舍先生写的那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到一处叉道处,正好有一家小卖部,顺便进去问了一下路。方向对了,但仍然不放心。又走出一段时间,正好看到路边停着一辆农用车。车里躺着一个中年男子,原以为是本地牧民,下来问路时,才知道是锡盟来收废品的人。


     顺着路走吧!又走了十几分钟,远远地就看到了青蛙石。驱车走到近处时,一片天然奇石尽在眼前。尤其是青蛙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是地地道道的青蛙,只是比青蛙大了几千倍。他面向西北方向,仰着头,后腿半撑着蹲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像是极目远眺,又像是为草原人民祈福,保佑草原水肥草美,草原人民牛羊成群。脖子上蓝色的哈达更彰显出了他的神圣和在草原人民心中与众不同的地位。石头不是聚在一起的,而是一片一片的。除青蛙石外,一处圆而扁平的石头尤其令人惊叹。宽阔,辽远。远处的羊群一动不动,比石头更沉寂。我转遍了各个石头的角落,甚至骑在它的背上,爬上它的肩上,躺在它的身上。而我却真的像从未见过它们一样陌生。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几万年前,几亿年前,它们已经存在,而我们呢,只是路过。这里也许是海洋,沙漠,森林,高山,湿地。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群鲜活的石头的家园。而石头上的苔藓也颜色各不相同,有红色,黄色,白色。像花,像树,像云,像鱼,也有的像一种文字。可能是由于石头的成分不同,或者是日照风向等多种原因。青蛙石的腹部的两侧都刻上了“青蛙石”几个大字,并画上了眉毛和眼晴。还有几块像蒙古包一样的石头上赫然刻着“第二故乡”,“下乡知青”等字,时间竟然是二零二四年九月。貌似坚硬的石头在人类的刀枪棍棒下显得多么柔软而无助。殷红的其实也许并不是文字,而是石头的血。石头也会痛,也会哭泣。悲哀。我突然想到旅游区会出现的“X年X月X日,XXX到此一游”的拙劣的文字。也会想到小学生课桌上的“XXX的桌子”…人类最大的不幸就是贪心,最大的擅长就是向自然的勒索和盘剥。自然不属于任何人,人类只是自然的过客,人在自然面前只是一个瞬间。我不敢设想,如果前仆后继地有人在上面刻刻画画,青蛙石还会是青蛙石吗?奇石还会是独一无二的奇石吗?而若干年后,这些文字在自然面前又能算什么呢?是记忆,是历史,是遗迹,是罪证,还是其他?





王贵林,女,四子王旗人,自由职业。爱好文学,多次在《大同文苑》发表作品,早年诗歌多次获奖,但后期中断诗歌创作。

《笔架山文苑》编辑部

文学顾问:崔世国、更生

主 编:荆文明

副主编:方荣 宿兆平  谢青海

编 辑:李润和   温连根  赵瑞清  董连智  乔珍    陈明海  谢巴特尔  王春庆 王鹏

图文总监:方荣

策 划:晓岚


征稿要求:

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均可,须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不涉及 政治和宗教问题。诗歌(组诗):不超过50行,其中,古体诗词须注意格律平仄,不合要求者不 予刊发;散文、小说一般不超过5000字。必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凡投稿作品,《笔架山文苑》均有权酌情进行局部修改。 

投稿方式: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 ,并附作者简介和照片。稿件如果留用,七日内回复,七日内不回复,请另投。请加主编微信,方便联系用稿和其他事宜。                                   

关于用稿:  

        1.根据作者个人意愿在文章内贴入作者本人的微信“赞赏码”,所得赞赏全部直接汇入作者本人的微信钱包,平台不提取一分钱。 

      2.平台会继续以《笔架山文苑》作者的名义,把发表在平台的优秀文章推荐给纸刊或官方媒体,比如《乌兰察布日报》、《敕勒川》、《草原》等。

投稿邮箱:FR13694735776@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笔架山文苑》



笔架山文苑
以发表本土文学作品,促进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