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
文/王贵林
之前在和孩子学物理时,看到了几张压水井的图片,不由得想起故乡的老井。
我在我出生的村子里长到六七岁时,家里考虑到哥哥姐姐们上学不方便,就搬到了父亲上班的村里,住进了父亲单位的家属院。刚开始时,家属院的排子房和父亲的单位是通着的,吃水时,那里有一眼敞口的老井。不管春夏秋冬,井边总是倒扣着吊水的橡胶水斗,水斗用长长的绳子系着。小时侯,望着黑洞洞的井口,总觉得特别可怕,但又觉得特别神秘和好奇,总是在想,这水是从哪里来的?里面到底有多深?有时候会忍不住扔一块石头进去,听那深邃的扑咚声,但是我从来不敢吊水。井的四周是四个长短不一的石槽,夏天的时候,石槽里充满了水,石槽的下底边缘长满了绿色的苔痕。冬天的时候,石槽里结满了冰,溜光圆滑,中间凸起。井台四周也全是冰,我常常会趁着老哥挑水时,从水斗边抠下一块冰,在嘴里慢慢地含着。我猜测,石槽曾经是用来饮马的,因为井的后面是一排马厩,虽然已没有马,但拴马的石条却仍然孤独地屹立着。听父亲讲,以前他们下乡都是骑马去的,在风雪弥漫的天气,即使人迷了路,马却依然会找到回家的道。
后来,单位和家属院之间垒起了一道高高的墙,自然我们就不能再去那里挑水了。为解决家属们的吃水问题,大杂院里又打了一口井,而且还盖起了小井房。狭窄的井房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我们常常从井的一端并着双腿跳过另一端,从井口边的石缝里掏麻雀,在井房里面捉迷藏,大人们为此没少操过心,总担心孩子们一个不小心会掉在井里。我们在井房里疯玩的时候,不管让谁的家长遇到了,总会被狠狠地训上一顿。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那口井的井水越来越少,直到枯了。为了安全,就干脆把那口井填平了,井房也拆掉了。
经过测量,最终决定在我家门口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再打一口井。那时侯,稍大一点的我才感觉到完全凭借人工打一口井是多么庞大的工程。每天下井的工人会在腰间系着绳子由井上的工人吊下去,收工时再让井上的工人吊上来。狭小的空间内,他们弯着腰,弓着身,一锹一镢地铲着,挖着,再装满箩筐,由井上的工人吊上来。不同深度的土颜色也各不相同,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土堆上玩啊闹啊,抓一把黄沙,你扬我,我扬你,天黑了回家睡觉时,一脱鞋,一脱衣服,哪儿都是沙子和土。有时,也会在土里捡到一两块造形独特的石头,会当宝贝一样时时刻刻装在兜里。那时候,看着辛苦的工人们,总会在他们收工时心里默默地数数,看到他们都好好的,就觉得放心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井终于打好了,而且还安上了压水装置,大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了。很快,这口井又成了我们的快乐基地。夏天酷暑难耐,在外面玩疯了的我们首先会来到老井旁边,一个小伙伴在上面轻轻压,两三个小伙伴在下面仰着头喝。母亲看到时总会惊慌地说:“不行不行,怕呛着肺了,以后可不敢了。”嘴里答应着,可下次依然那样喝。那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凉而不冰,甜而不腻。喝饱了,还不误捧一掬起来,顺手洗把脸,洗洗头。没有飘柔,没有海飞丝,但我们的头发却从来都是那么顺滑飘逸。中午时分井台四周的水渠上吸引来许多的蜜蜂,蜻蜓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昆虫,我们一手拿着瓶子,一手拿着自制的网,追呀追,跑呀跑,笑声在整个村里回荡着,回荡着……
长大了,不玩水了,但依然特别依恋那口井。清晨,听着母亲压水的吱吱呀呀的声音,看太阳冉冉升起,看母亲额头上微微沁出的汗珠,只想着,母亲不要老去,我们也不要再长大。甚至许多时候,呆在家里仅凭压水的声音就会准确无误地猜出是哪个邻居。老井像一盘磁铁一样把大家吸在一起。有时候,井台上放满了水桶,邻居们你谦我让,东家长,西家短,好不热闹。夏天傍晚,闲下来的人们会在老井边坐一圈儿,谈着,笑着,直到星星满天。有时,看着老井管口渗出的水珠,有经验的老人总会说,天气要变了……冬天的晚上,父亲每晚总会出去看看,怕粗心的人挑完水忘了放水把水管撑烂。又过了几年,大杂院里的许多人都搬到了镇上,老井不再忙碌了。我们也要搬家了,只留下这口锈迹斑斑的老井孤伶伶地贮立着,似守望,似期待,似回首……再后来,听说村里上了自来水,老井更孤独了,也只是在停水时才偶尔有人会想起她,但她依然会满含热情地倾其所有,她的水还是那么纯,那么香,那么甜……老井啊老井,像父亲,又像母亲;像我们的童年,又像我们曾走过的那一段岁月,还像丢失在那段岁月中的笑声……
作
者
简
介
王贵林,女,四子王旗人,自由职业。爱好文学,多次在《大同文苑》发表作品,早年诗歌多次获奖,但后期中断诗歌创作。
文学顾问:崔世国、更生
主 编:荆文明
副主编:方荣 宿兆平 谢青海
编 辑:李润和 温连根 赵瑞清 董连智 乔珍 陈明海 谢巴特尔 王春庆 王鹏
图文总监:方荣
策 划:晓岚
征稿要求:
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均可,须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不涉及政治和宗教问题。诗歌(组诗):不超过50行,其中,古体诗词须注意格律平仄,不合要求者不 予刊发;散文、小说一般不超过5000字。但所有作品最少不可少于800字方可发表,必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凡投稿作品,《笔架山文苑》均有权酌情进行局部修改。
投稿方式: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 ,并附作者简介和照片。稿件如果留用,七日内回复,七日内不回复,请另投。请加主编微信,方便联系用稿和其他事宜
关于用稿:
平台会继续以《笔架山文苑》作者的名义,把发表在平台的优秀文章推荐给纸刊或官方媒体,比如《乌兰察布日报》、《敕勒川》、《草原》等。
投稿邮箱:FR13694735776@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笔架山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