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蘑 菇 文/王贵林

文摘   2024-11-19 11:31   内蒙古  

《笔架山文苑》微信公众号

四子王旗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主办




《笔架山文苑》编辑部
采 蘑 菇
文/王贵林

之前总会在梦中梦到采蘑菇,对采蘑菇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真正地第一次采蘑菇是在前年。

   那天看到一个家长朋友圈的小视频,问她干什么时,她说采蘑菇。我当时就和她要了位置,方位大致是万兴厚村。赶紧带上木铲拿上小塑料桶让外甥开车带我和二姐去。

开车大概不过二十分钟,我们就来到了万兴厚村边,远远地就看到了路南面的滩地里满是棕黑色的小丘,和视频上发的完全相同。顺着向南的土路步走十几分就到了。令人特别惊讶的是四周全是耕地,唯独中间方圆几十亩的地方与众不同。后来听万兴厚村的一个朋友说,她们小时候这里只是一个水坑,夏天她们经常在这里玩儿,冬天还会到这里滑冰。但后来慢慢地水没了,就长起了这种小丘,当地人称这种小丘为卜墩。

由于第一次采,所以往往是蘑菇看见我,我也看不见它们,它们仿佛在和我捉迷藏,东躲西藏,生怕被我发现。看到别人总是弯腰不停地采,就一会儿跑到这儿问问,一会儿跑到那儿问问。一个老人告诉我,蘑菇生性喜阴,所以一般长在卜墩的北面或者西面。有方法了,采起来就轻松多了。看那一个个小蘑菇,它探出头来,带着丝丝湿润,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还有的没来及钻出地面,但土地却被小小的它们顶得向四处裂开。往往是在你弯腰采这个时会很轻松地一眼看到许多,这时就不由得大呼小叫一番,:“二姐,这儿有一个,那儿也有一个”。极为耐心地走过每一寸土地,觉得错过每一个都特别可惜。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就分散开了,彼此成了一个小小的影子。由于当时正值秋忙,采蘑菇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不一会儿功夫,就采到了很多。欣喜,愉悦,还有一点点激动,一种从寻找到发现到惊喜的感觉,像极了宋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外甥看采的差不多了,就打电话催我俩回。我却实在是不想回去,不是贪,而是那种感觉太美好了。我不是留连于蘑菇,而是忘返于那种感觉。我于是故意又往远处走了很久。外甥看破了我的心思,就直接追过去,拽着我的胳膊强行往回拉,还开玩笑说:“你这人要是出去偷东西,一会儿就让抓进去了,偷上没完没了。”在当警察的外甥的口中,贪恋采蘑菇的我瞬间成了贪心的盗贼。

后来又去过一次,但天气已凉,基本上没采到几个。去年天旱,也去过一次,也没采到多少。

今年中秋前下过雨后我们去过两次。蓝天,白云,绿草,周围的庄稼长势喜人,小丘周围长满了草,但小丘依然是黑色的。掀开上面的土,里面的土质蓬松且发干,与外面的全然不同。牛倌不紧不慢地赶着牛,牛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起头看看,永远一副不着急的样子。仿佛牛也知道,自己只是依傍于人类而生,为人类而生,所以根本不需要急。

雨水多,蘑菇长得自然多,但采蘑菇的人似乎比蘑菇还多。男女老少,拎着袋子的,提着桶的,端着盆子的,有的甚至拿着小孩子们玩沙的塑料锹和塑料桶。这儿三五成群,那儿一伙一伙的,周围光车就停了十几辆,这静寂的荒野热闹极了。

我实在是采不到了,就不由得边走边唱:“小蘑菇呀快出来,快呀快出来”。路过的牛倌被逗得哈哈大笑,我估计是牛也快被我逗得笑疯了吧。他把他随手采的蘑菇送给了我,并且说他每天采上也都送人了,自己家吃不了多少,如果不采,长起来的蘑菇第二天就坏掉了,白白浪费了可惜。人朴实,道理更朴实。

   这里的蘑菇分好多种,有的胖墩墩的,菌盖白而光滑,像白色的小伞,伞下面有棕红色的菌褶,但蘑菇柄极短;有的菌盖比较小,上面像有花一样的鳞,蘑菇柄又粗又长,这两种蘑菇的肉厚水少特别好吃;有的蘑菇看着漂亮,但又薄又嫩,而且菌褶为白色,这种蘑菇水气太大,不好吃;有的蘑菇看着好好的,但掰开了看,里面已有了虫子和细密的小孔。还有马皮炮,通身像白色的球,软软的,剥开了里面是黄绿色的。据说是一种药材,晒干了可以止血,但不能食用。

又采了一会儿,旁边的一个大哥看见我袋子里鼓鼓的,羡慕地问我怎么能采到这么多,我笑着指了指他手里的大机油桶说:“蘑菇一定是看到你这个桶太大,被吓得躲起来了”。还有一个老大爷看着我说:“年轻轻的不去打工,打一天工挣的钱能买多少蘑菇啊!”还无耐地叹口气。

虽然收获不算太多,但那种感觉真得特别美好,找的是蘑菇,遇的是惊喜,吸的是新鲜的空气,欢喜、运气与乐趣交织在一起,除了想采到蘑菇,心里不会再有别的念头,轻松快乐而又满怀期待,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希望,让人心生向往。其实采的早已不是蘑菇,而是快乐和幸福。所以采蘑菇的真正意义也不在于吃蘑菇了,而是体验那种意外的欣喜,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不得不说土地的力量太神奇了,直接或者是间接地给予人们想要的种种美食。米面菜蔬,瓜果梨桃,还有各种肉类,没有一种能离开土地。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来草原采一次蘑菇,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会体验到这种独特的感受。



文学顾问:崔世国、更生

主 编:荆文明

副主编:方荣 宿兆平  谢青海

编 辑:李润和   温连根  赵瑞清  董连智  乔珍    陈明海  谢巴特尔  王春庆 王鹏

图文总监:方荣

策 划:晓岚


征稿要求:

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均可,须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不涉及政治和宗教问题。诗歌(组诗):不超过50行,其中,古体诗词须注意格律平仄,不合要求者不 予刊发;散文、小说一般不超过5000字。但所有作品最少不可少于800字方可发表,必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凡投稿作品,《笔架山文苑》均有权酌情进行局部修改。

投稿方式: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 ,并附作者简介和照片。稿件如果留用,七日内回复,七日内不回复,请另投。请加主编微信,方便联系用稿和其他事宜                       

关于用稿:   

    平台会继续以《笔架山文苑》作者的名义,把发表在平台的优秀文章推荐给纸刊或官方媒体,比如《乌兰察布日报》、《敕勒川》、《草原》等。

投稿邮箱FR13694735776@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笔架山文苑》


笔架山文苑
以发表本土文学作品,促进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