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见的大趋势,是对宅基地更严格管控。
中国实行土地两权分离制度,土地国有制和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存。在所有权上,城市市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包括宅基地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归集体所有。
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它是一种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2015年和2020年,中央部署开展了两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第一轮全国选了33个地区部署改革试点,而且逐步扩大范围。
比如在河南新乡试点规定,对“一户一宅”超过167平方米标准的住宅,其占用部分要按阶梯收费。以户口为单位,每户的宅基地使用面积超过167平方,不管是以往建好留下来的楼房,还是最新修建的,都需要缴纳相应的有偿使用费。
根据当地规定,“一户一宅”起征点面积是167平方米,对多出部分要实行阶梯式计费。也就是说,一栋300平方米的房子,每年需要缴纳540元费用。而一栋500平米的房子,每年需要缴纳2455元。
2015年到2020年,再到今天,国家一步步试水改革宅基地政策,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可能积累一些风险。
先说好的一方面:
改革试点后,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比如新乡15个宅基地试点,三年时间腾退宅基地7万多户,面积约3.2万亩。湖南汨罗在改革实施第一年,腾退宅基地面积近7800平方米,收取有偿使用费近400万元。
一句话,宅基地改革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土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可能积累的风险:
首先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在存在激化社会矛盾的可能性。比如乡镇基层干部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是否存在摊派、变通。这样可能失去公正性。而增加了的集体经济收入又如何使用、如何分配?
高层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如何保障?大概也是试点的首要任务。
从更宏观的财政视角来看,宅基地收费无疑是在为乡镇一级财政摸索出路。以往的财政是地方税+转移支付,而到了乡镇一级基本就沦为了吃饭财政,依赖转移支付的比例畸高。
在中长期的语境下,地方政府收入锐减,中央财政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转移支付可能缩量,到省市两级之后,可能就剩不下什么了。
这样来说解决办法就只有开源节流两项。通过缩减编制、乡镇合并和村村合并,这是节流措施,但人员的安置需要时间消化。开源就是创收,基于土地财政思维,政府想到了宅基地改革。
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国尽管实现了工业化,但骨子里仍旧顺从农业文化惯性,千方百计从土地里头爆金币。
这样的叙事还能延续多久?
会不会演变成了另一场低效率的土地财政游戏?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已经大量剩余,现在却以集约土地之大义名分,去腾退农民宅基地,是驱赶更多人进城买房、当接盘侠?
未来是人本经济、智本经济,如何发掘人的价值、释放创造力才是国与国之间的顶级阳谋。这意味着要不遗余力的投入教育、需要对人精耕细作,而不是土地。
因此要超越土地逻辑,大力支持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刮骨疗毒是转型升级绕不开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