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中信创业史

文摘   2024-10-11 17:10   北京  

新中国的工商业以1978年为标志,分为消灭市场、拥抱市场两大阶段。消灭市场以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为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后不久,如何重启市场、搞好经济建设成为国家迫切需要。
1979 年春,邓在北京宴请五位工商界代表吃火锅,探讨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道,其中就包括工商业领袖人物——荣毅仁。
这一场对谈,成就了一段“五老火锅宴”的佳话,号称“一只火锅,一台大戏”,拉开了引进外资、探索市场化之路,也成为后来大名鼎鼎中信公司的起点。

邓开场说道:
听说你们对如何搞好经济建设有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很高兴。

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关门。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这是一个新问题,你们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
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过去耽误的时间太久了,不搞快点不行。
但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商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
当然,利用外资一定要考虑偿还能力。
荣毅仁答道:
小平同志讲要利用外国资金、华侨资金,确是重要问题。现在英、法、日、联邦德国都要跟我们打交道,因为我们政局稳定,从国际上看,对我们是有利时期。

美国大公司来华还有顾虑,外国朋友建议我们邀请大老板面谈,让他们回去讨论,以改变目前的态度和看法,在美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可以利用华侨、华裔来做工作。
我对外国朋友说,我们有人力,你们有财力,可以合作。

荣毅仁讲完,邓小平表态说:
搞补偿贸易,有相当的外汇收入,起码广东、福建两个大省大有希望,两省在外的华侨很多,江苏、浙江也有,补偿贸易不定会得到全新技术,搞合营会有全新的技术,因为产品面回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要引 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香港广商给我写信回。

为什么不可以在广东开厂。
我看,海外同胞、华侨、华裔都可以回来办工厂企业。国际上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这场对谈不久之后,荣毅仁拿出了一个方案,建议遵循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公司。等这个建议拿到决策层讨论,马上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全力支持。
1979年10月4日,63岁的荣毅仁担任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挂牌,简称中信。
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定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营企业。在举行第一次董事会时,叶剑英、王震、谷牧等领导前来祝贺。

在那个年代,引进外资、发展市场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表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这个破局拓荒的重任,被交给了荣毅仁与中信。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以既内债又无外债为荣,但是中信成立之后,开始筹备在国外发行债券,对传统观念形成了挑战。
当时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江苏仪征化纤公司一期工程因资金不足,准备下马。

借钱发财是商业的重要手段,但那个年代的体制僵化一些,各级官员不敢担责、太保守了。荣毅仁对主管部门领导说:融资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出了问题我负责。
最终,以中信公司名义在日本首次发行的100亿日元私募债券,开启了改开之后的融资发展模式。1985年,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此后不久,中信公司又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了23笔不同币种债券,筹集到30多亿美元。

从1979年到1993年,也就是整个80年代的10年间,荣毅仁亲力亲为,主持中信公司发展。
到90年代初,荣毅仁卸任时,中信已经发展到3万多人,总资产超过800多亿人民币的国际著名跨国集团,与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香港日本美国、西欧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同 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业务往来,投资兴建了 160 多个企业。

更重要的是,中信公司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许多个第一,比如首创中国国际经济咨询业、首创中国国际租赁业务、开中国房地产交易先河等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民哥还去了一趟亮马桥,路过京城大厦,正是中信集团在1991年自投自建的涉外写字楼,也是中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仍然使我觉得气象不凡。

邓评价中信公司是: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这句话可见其地位。
邓不仅非常支持荣毅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大事业,还十分关心整个荣氏家族在祖国大陆和海外的事业发展。
在与荣毅仁的交往中,邓了解到荣氏家族400多位身居海外的亲属中,有不少人从事核能、电子、机械、纺织、面粉、医学、文教等事业,他们像自己的祖辈一样,有强烈的爱国心、事业心,都有竭尽全力为自己祖国多作贡献之心愿。
邓要荣毅仁把他们召集回祖国团聚一次,共谋发展之计。就这样,在邓小平的提议和直接过问之下,1986年6月,200多位荣氏亲属分别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巴西、瑞士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回到祖国。
这是一场载入历史的家庭大团圆,邓通过这次团圆,发出了广泛团结海外爱国同胞共同建设祖国的强烈信号。邓还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荣氏亲属回国观光的部分成员。
荣毅仁创办中信比1980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还早了一年。小民哥认为,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

创立之初,中信公司章程《总则》里是这样写的:公司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

1993年,由于对国家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77岁的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达到了人生新的辉煌。
1998年,从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2005年10月26日,荣毅仁终年89岁。

小民哥引用一段话,总结荣老——

我们透过时代的大背景,纵观荣毅仁传奇的一生,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从“红色资本家”到“中信开创者”再到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的经历既富传奇,更是必然,是时代的必然。

荣毅仁则说:其实我们也说不上创新,不过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拿过来加以消化改造,便成了中国式的东西罢了。

小民哥认为他这句话很妙,讲明白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前半场,本质上就是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拿过来加以消化改造,回归常识、便成了中国式的东西。

回归常识,其实并不容易。
当年荣毅仁创办中信集团后,汇报工作时发现好多国外的东西跟领导讲不清楚。索性在集团内成立了一个文印室,专门印制国外经管类知识的小册子给领导参阅。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印室就是中信出版社的前身。
现在,我们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虽然再往前走很多道路、很多方法需要探索,甚至网络上回荡着对资本的重新思考,而有时这也是必须的。

但在当下,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仍然需要像荣毅仁一样的人、需要像中信初创时那股魄力与决心、需要脚步继续向前!

回归常识,艰苦创业——这是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也值得我们个人学习实践。
小民哥的注解:没有捷径、祛除妄念,敢于试错担风险,并持续改进。
正确的事往往不复杂!

小民哥部分参考资料与观点来源:
湘楚:荣毅仁勇当红色资本家
陈洋: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荣毅仁
庐舒:民族工业栋梁金融开放先锋

小民哥大冒险
有温度的政经解读 +联络 xiaominge202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