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深入实施“鸿雁‘彭’程”行动,细化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四个主体责任清单,让“孤雁”“安家”、“鸿雁”“高飞”,形成“一面旗帜两地红”的生动局面。
“流动党员党委的成立,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无锡市经商的流动党员张迪发出这样的感慨。11月2日,徐州市无锡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暨沛县无锡流动党员党委正式成立,200余名流动党员在异乡有了“家”。这也是徐州市成立的第87个流动党员党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目前,徐州市有流动党员2.6万余名,如何对这支队伍加强教育管理,将他们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成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徐州市聚焦流动党员组织覆盖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构建“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鸿雁‘彭’程”行动,全面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效,形成“一面旗帜两地红”的生动局面。
雁行千里让流出党员“归家”
2024年仲夏,徐州市青岛流动党员党委成立,搭建起交流互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工作平台,关心爱护支持在青徐州籍企业家与其他人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青岛创业30余年的青岛市徐州商会会长冯遵凯“解锁”了新身份——徐州市青岛流动党员党委书记。多年来,他始终挂念家乡,“流动党员党委成为了家乡与青岛之间的情感纽带,架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桥梁,也让我们有了温暖的大家庭。”
近年来,徐州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坚持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先后在流出党员人数较多、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青岛、苏州等地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会同流入地签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协议》,围绕流动党员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等10个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建立起“组织跟进、两地互动、双向服务、共同管理”工作机制,让流动党员既有“娘家”,又有“婆家”。
流动党员队伍变动快,摸清底数是关键。徐州市建立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工商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商制度,定期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动态更新市县镇村四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从事职业、流动地址、联系电话、组织生活参与“五清”,切实将流动党员找出来、登记上、管理好。贾汪区结合“精网微格”“两包两联”“十必联”“党员中心户”等工作开展“双向摸排”活动,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丰县创建农村党员档案管理系统,在流动人口居住证申领表上增加党员相关信息栏,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有效实现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功能;沛县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卡,写明需联系党组织名称、地点、电话和联系人,便于与党组织联系;睢宁县探索开发“星火睢宁”流动党员云平台,精准管理流动党员,动态掌握其分布情况。
徐州市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流失难题,及时将其组织起来、管理到位,不留盲区死角,不断汇聚起一股股“红色暖流”。
引雁归队让流入党员“安家”
“以前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自主择业后来到了徐州,但组织关系仍在北京,就到徐州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报到。这里给了我很多温暖,是我的第二个‘家’。”泉山区奎山街道红塔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徐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院长田树平感慨道。
徐州市建立市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5大服务功能站,为流动党员发放“金融绿卡”,开通项目审批、融资担保“绿色通道”;发放法律服务卡,由专业党员律师顾问在线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各县(市、区)及徐州经开区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10个,各镇(街道)设置流入党员服务专窗167个,开发线上扫码登记功能,开通街道、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编制流动党员“回家指南”,为流入党员提供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关爱帮扶等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为2013名符合条件的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
铜山区开展四“铜”行动,用好活动“铜”办、工作“铜”议、困难“铜”帮、发展“铜”力4项举措,凝聚流动的先锋力量;鼓楼区建设区街社三级“红鼓驿家”,形成1个区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8个街道流动党员服务驿站、73个村(社区)流动党员之家在内的的“1+8+N”矩阵;云龙区深化“1+N”结对联系机制,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中心户、报到党员中选派112名红色联络员,每人结对联系1至3名流动党员;泉山区实施流入党员“暖流聚心”工程,打造流动党员会客厅、“红流加油站”,开放“1+19+146”流动党员服务阵地,让流动党员寻“家”有路、融入有“门”。
同时,徐州市选派党员骨干担任流入党员党支部书记,通过党员自主申报空闲时间、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意愿等,有效组织开展集体活动,让流动党员及时找到组织、接受管理。坚持从严管理与激励引导相结合,创新推行积分管理制,积分可兑换教育培训、健康体检等服务,推动流入党员实现从“被融入”到“想融入”的转变。目前,徐州市共有1800余名流入党员被列为管理对象,散落的“孤雁”能第一时间归队“安家”。
助雁暖心让流动党员“恋家”
“流动党员‘流’到哪里,我们的金融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马超是邳州市委组织部和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选派的金融村干部。不久前,港上镇大范村一名在苏州的流动党员因创业期缺乏抵押物,只能在当地银行申请到贷款100万元。所属流动党员党委得知后,立即与邳州农商行金融村官流动服务站(苏州站)联系,担保授信370万元,为其解了燃眉之急。2024年以来,服务站(苏州站)累计授信1.66亿元,用信1.19亿元。
在党纪学习教育期间,铜山区棠张镇新庄村流出党员马敏收到了村党支部寄来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学习大礼包”,“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党组织这个‘家’。”
党员越是长期在外、流动性强,越要对其从严教育管理。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有的放矢,不能搞“一刀切”。徐州市探索完善双向共管机制,加强记实管理,细化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四张主体责任清单,实施“1+N”管理模式(即由流动党员党委牵头,N个支部按照流动党员来源县域,分层分级管理流动党员),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
为了让流动党员安家筑家享家,今年以来,徐州市拨付140万元至各县(市、区)、经开区和市委“两新”工委,用于保障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资源向流动党员开放,常态化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对政治素质较好、有致富带富能力的流动党员,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鼓励素质好、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回村任职,为农村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截至目前,共有177名流动党员回村任职,带动126个经济薄弱村转化提升。
同时,徐州市利用“先锋淮海”公众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新媒体,线上,常态化为流动党员推送工作动态、党务知识、精品课件等学习内容,引导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掌上学”;线下,截至目前寄送学习资料5698份,在春节、中秋节等返乡节点,召开党员大会、讲党课,开展集中培训,覆盖流动党员17800余人次。邳州市探索实施“综合党委示范培训、流动支部重点培训、组织关系所在党委兜底培训”的流动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开展“流动党员进党校”活动,首批50余名流动党员代表已在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参训。
“群雁”协作让流动党员“顾家”
“不管离家多远,徐州的乡音、习惯我一直没改。”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董事长鲁加升是睢宁人,他在厦门市建了一个“徐州之家”,为到厦门创业、暂无住所的徐州籍人士免费提供住处。作为徐州市厦门流动党员党委书记,他致力于把“徐州之家”打造成在厦徐州籍流动党员的“联络站”“服务站”“信息站”,成为联系家乡的新纽带和在厦优秀人才回引的“蓄水池”。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满怀桑梓情的徐州籍流动党员们活跃在产业一线、基层社区、乡村田野,共同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流动党员具有政策通、眼界宽、资源多、圈子大、人脉广等优势,我们积极引导他们为两地发展‘穿针引线’,实现‘爱家’更‘顾家’。”徐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徐州市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党组织+”行动,引导流动党员在产业招商、人才引进、集体增收、民生实事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牵线落地产业项目11个,吸引来徐就业创业人才5500余人次。举办“流动党员家乡行”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到徐州市重大工程、创业园区、乡村振兴等项目现场实地观摩,围绕淮海经济区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乡村振兴等建言献策,共提出发展建议1200余条。
流动党员管好用好了,就是一面面流动的红旗,可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徐州市广泛开展“三亮三比树先锋”行动,结合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机制,组建流动党员先锋队,鼓励他们立足岗位作贡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将个人“小目标”融入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目标”。新沂市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服务“三亮一比”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带动2700余名群众外出就业,带回资金500余万元,提供市场信息1200余条,捐款捐物200万元。徐州经开区通过完善一次家访、一期培训、一场活动、一次总结的“四个一”机制,在源头上做到流入即纳管。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城市的璀璨灯火里,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有了更多归属感、获得感,在各级党组织引领带动下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做到“一面旗帜两地红”,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贡献“流动的力量”。
来源:徐州市委组织部
作者:刘溪 李楠 梅宝
编辑:王晓伟
制作:李梦苇
审核:王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