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穿越岁月尘烟,印刻国家记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央视网联合14家中央企业共同制作的首部国资央企系列AI微短剧《印记》于10月1日正式上线,在“国资小新”、央视网等平台持续播出,讲述央企建设者们闪烁智慧、彰显担当、浸透血汗的故事。今天为您分享《印记|勇攀高峰 全球能源版图的哈电力量》。
发电装备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提升工业实力及保障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电装备基础薄弱,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仅为184万千瓦,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951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异样繁忙,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业人才在此齐聚,6月6日,在哈尔滨赛马场旧址上,共和国第一个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开始破土兴建。建设中,哈电集团就挑起了重担,接到中央指示,“抢制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确保电站能够尽快发电”。接到中央指示后,哈电集团的建设者们开始组织抢制发电机组。此刻,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将成为新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开拓者。
这年冬天,哈电集团的厂房内,发电机轰轰作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发电机顶端,最后的超速试验牵动着大家的心。随着机器慢慢减速停下,厂房内响起如雷般的掌声与欢呼,“成了!”
1951年,哈电集团自主设计制造了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这台高约1.5米、底座直径约为1米的“老物件”便是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虽然它在当下“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三峡水电站等一众“巨无霸”机组面前是个“小个子”,但在当时,它却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揭开了我国水电工业发展史的序幕。
技术在不断攀升,步伐在不断推进。1959年5月,哈电集团成功研制出7.25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新安江水电站并投运发电。该机组的成功投运,使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又向前迈出一大步,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制造大型水力发电设备的能力。
在此之后,葛洲坝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三峡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一批批国之重器在这片黑土地陆续诞生。
2020年9月9日,哈电集团研制的白鹤滩右岸电站首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吊装成功。
2021年6月,哈电集团自主研制的首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机组(右岸14号机组)实现了满负荷发电。从1951年成功研制苏雄水电站800千瓦机组,到2021年创新研制白鹤滩水电站100万千瓦机组,哈电集团引领国产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实现了1250倍的跨越。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哈电集团通过70多年的不断攀登,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力工业的产业升级。常规汽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从2.5万千瓦提高到100万千瓦以上等级;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一次并网成功;“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世界首台参数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的陕西彬长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发电项目并网成功……
70多年来,哈电集团凭借众多关键性核心技术,创造出280多项“共和国第一”。每一次跃升,都不仅仅是数字之变,更是从设计、材料、工艺到安装的全面突破,带动整个能源装备行业迈上新台阶;每一次跃升,都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每一位哈电人不断向上攀登的决心与毅力的凝聚彰显。
哈电集团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操作者正在进行产品装配。
如今,这位装备制造业的“长子”与共和国成长步伐紧密相连,不仅在水电、清洁煤电、气电等领域书写出辉煌篇章,还聚力深耕核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等新兴产业,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运维服务商“三商”的发展定位,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驱动系统、清洁高效工业系统“三个系统”的产业布局,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谋划。
奋斗70载,装备“越千年”。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征途上,一代代哈电人胸怀报国理想,彰显着“央企脊梁”的责任与担当,强化战略引领、加快改革创新,铸就出一个个大国重器,不断为世界输出着“中国动力”,奋力推动新时代装备制造业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