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古城保护开发采访札记

文摘   2024-12-09 13:00   陕西  

            文/贾鹏里  张英


  乱山高下,碧水低流。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11月21日,我们沿着新建的少习山森林步道迤逦而上,就到了山顶休闲广场。极目远眺,武关古城尽收眼底: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那河心,就是一幅宏大的太极图,在冬日的阳光下,相互依偎却又黑白分明,相互缠绕却又生生不息。
  料峭冷风,似乎挟带着金戈铁马、鼓角铮鸣。薄雾冥冥之间,秦始皇东巡的车辇,汉高祖入关的旌旗,郭子仪募兵的壮举,宋与金鏖战的情景……像是一幕幕电影,此刻就在眼前。
  正午时分,阳光似乎也有着重量,浮光曜金。酷似城墙垛子的河堤,令人赏心悦目的步道,古旧质朴的老街老宅,整洁端庄的新街新居,还有并不匆忙的施工场景……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武关古城保护开发正在进行。

  决策:赓续历史文脉 传承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关塞、古街是城镇生命的一部分。一处关塞、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镇的文化记忆,折射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武关为秦之南关,和东面之函谷关、西面之大散关、北面之萧关并称“秦之四塞”。据文献记载,春秋已设少习关,战国时更名武关。该关重修于明正德五年(1510),今城墙夯土亦断为明城。城址呈长方形,夯土板筑,东、西、南各有一门,为砖石包砌券洞,上有城楼。各门均有楷书阴刻石额,西门为“三秦要塞”,东门外额为“武关”,内额为“古少习关”。迄今,武关城墙仅余东、西门一带夯土数堆。城内历代衙署,现已无存。历年多次出土的铜鼎、铜钫、铜剑、铜矢及大量陶器及碎片,都在无声地叙说着武关不同凡响的前世。
  武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山水绮丽,曾有“八景”之说。韩愈、元稹、白居易、杜牧、岑参、李商隐、寇准、温纯、何景明等曾在此赋诗作词。毛泽东主席曾手书唐代李涉诗作《再宿武关》。特别值得提说的是,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主席对丹凤县武关人民公社八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核桃产业作出批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同时写入工作方法六十条。同年9月,国家林业部在商洛召开现场会,16省市区与会代表300多人在武关建百亩核桃纪念林并勒石立碑。12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给武关八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签名颁发了奖状。
  “任其自生自灭,武关古城不久就会彻底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老街也会房倒墙塌,不复存在。”多年来,人们走过满目疮痍的老街,伫立在武关东门碑前,满是担忧,尽是感慨。2022年5月,新任武关镇党委书记杨丹军和镇长李昱澎站在武关城墙土堆前说:“党和人民把一座关塞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保护好、修复好、开发好、建设好,让历史文脉发展弘扬下去!”
  经过多轮走访调研、外出取经、实地踏勘、专家论证,2024年2月,丹凤县委书记郭安贵、县长吴春亮在武关镇三楼党委会议室召开林业、住建、文旅、农业、交通、城管、资源、水利等多个县直部门和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管委会丹凤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决定全面启动武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郭安贵、吴春亮多次主持召开专题规划会、落实推进会,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协调解决具体难题。据介绍,县上围绕武关古城保护开发策划项目21个,预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同时,包镇县委常委陈永富靠前指挥,明确了21个项目具体包抓单位,镇党委、镇政府聚焦古城保护开发与镇区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成立武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专班,整合镇村干部力量成立8个工作组,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共抓、责任明确的领导组织体系。目前,商於古道丹凤办公室、林业、住建等部门单位已经投入项目资金2800多万元。
  “少习山森林步道动工了!”“古城老街和主街沿线雨污分流入户管网建设动工了!”“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项目动工了!”……历经春天的日与夜,走过夏天的朝与暮。2024年,武关老百姓说得最多的,就是古城保护开发这件大事。惊喜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我家外墙装修得白亮白亮!”“你看我家的小菜园多美!”“我又到少习山顶走了一遭!”……
  概括当地干部群众的话,就是武关古城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实施保护开发功在当下、利在长远,一定要齐心协力做到最好!

  保护:穿越千年时光 重现古风旧韵
  漫步武关古城老街,两旁的古旧老宅正在修缮重建。放眼望去,这些老宅都是黄泥土和木结构建造,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格局。走进一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工匠们细心地复原着每一块砖瓦,努力保留原来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
  一条老街,千载风情;穿越时光,联通古今。在这里,思石桥古渡、想笔山鹿鸣、观砚水鱼跃、赏粉墙黛瓦。正在有序实施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就像是连接前尘往世的时光隧道入口,让现在和以后的人们,重新看到武关老街的浮世风情绘,从而感受到历史上曾有的那个年代,从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在这样一种历史感中继续向前。
  老街一处古宅很是壮观,走过老街,你很难不注意到它,这就是田家大院的老院。老院门前,是一条长约两米的青石槛底,门楼虽然陈旧,但却能看得出精雕细琢的痕迹。当地人称之为“四进院”,由4个相互连通的院落组成。从走廊看,全是两层结构的木质阁楼,上空雕梁画栋,即使岁月侵蚀也难遮掩它典雅之美。第三个庭院的门楼前,一棵树龄300多年合抱粗的桂花树,矗立右侧墙边,在萧瑟冷风中依然披着绿装,酷似一位饱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老人,默默守望这里的一切,看世事变迁,看岁月蹉跎,看沧海桑田。抬头仰望,枝叶间仿佛出现一双和我们对视的眼睛。桂花树主干已有半边蛀空,补上了颜色相同的填料,不细心看,你几乎难以察觉。67岁的田培胜就是这“四进院”中的一户。田培胜说:“这是我老先人留下的家产,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据考证,田家先祖田自夏迁居武关后,历经十几代人的繁衍生息、经营创业,建造了好多兼具雄秦秀楚风格的田家大院,当年所用石条、石板、石墩等材料,都是从老河口走水路用船运来的。300 多年间,田家大院倒塌了许多,保存尚好的除了老院,还有祯记院、生记
  院、义记院。
  老街北侧不远处,是田家大院的祯记院。这个大院保留着古老的门楼和砖雕,但规模、气势远远不及田家老院。岁月留痕,风韵难掩。驻足这里的游客,或拍照,或低语,或沉思,一种苍凉而宁静的感动,就在寒冬弥漫开来,氤氲成历史厚重与现代气息的情景交融。
  李昱澎告诉我们:“武关老街有39栋古宅,约建于260年前。由于年久失修,大多都不能住人了。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每栋老宅的梁架、内外墙体以及其他关键结构进行全面修复,争取将老宅恢复到原始模样,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新的活力。”目前,已有10栋老宅完成修复,其余的也在有序进行。
  我们了解到,为了达到老街老宅修复最佳效果,县住建局特地从韩城请来了一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木匠和泥瓦匠。工匠们运用传统工艺技术,确保修缮材料与原有结构实现无缝对接。同时,镇上着手建立古建筑保护档案,详细记录每座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当前状况以及修缮过程,以便开展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杨丹军表示,重温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深感要做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武关古城保护开发才刚刚开头起步。目前,武关历史文化研究院已经挂牌,武关历史陈列馆正在改建设置,我们期待武关要塞和城墙复建项目尽快提上议事日程,重现武关雄姿,镌刻历史记忆。

  开发:着眼古今交融 凸显人文魅力
  “饭吃了吧?上少习山转转?”武关村群众李国泰呼唤邻家和他一起上山。在李国泰的记忆里,少习山山高路险,原本只有一条两尺宽的土路,藤蔓覆径,枝柯拂衣。经过5个月的施工,少习山森林步道在国庆节前夕全面竣工,立即成了周边群众的休闲好去处。
  拾级而上,空翠满目。观景台、休息亭、生态广场,每一处可以停歇的地方,都令人心旷神怡,兴致盎然。入夜,路灯依次亮起,更是让人心驰神往,意趣顿生。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森林步道1.8公里,直接满足少习山日常防火巡查和紧急火情扑救需求。
  少习山脚下有5户人家,段万民即是其中一户。段万民高兴地说:“随着少习山步道开工建设,我家门口也铺上了柏油路。接着,还给我们翻新房屋,在外墙增设保温层、喷涂真石漆。还有,你看,还给我弄了个小菜园,围上了景观篱笆!”据了解,有130户像段万民一样的群众,直接受益于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项目。
  东南组群众田吉山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匠人,也是聚拢着四五十号人的领工。他有些得意地说:“少习山步道的部分台阶,还有段万民他们的小菜园景观篱笆、鹅卵石砌墙,都是我和我的工队修建的。今年夏秋两季,我们每天都有活干,几乎就没一天闲着!”
  多年以来,每逢持续降雨,武关新街老街都会污水横流、一片狼藉。如今,古城老街和主街沿线78户1500米雨污分流入户管网全部完成铺设,困扰当地群众的头等难事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武关车站改建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南门外500米休闲步道即将扫尾,东门外道路拓宽、国道引线拓宽和迎宾大道改造项目已经完成征地。

  坐落在老街的武关粮站,曾是明清时期的巡检司衙门所在,偌大的场地早已闲置。指着那座巨大的废弃粮库,李昱澎说:“这个粮库占地480平方米,县文旅局规划将其改建成武关历史陈列馆。粮库对面废弃的原粮站职工宿舍,我们想将其改建成现代乡村民宿,取名‘武关驿站’。毗邻粮站那块空地足有2000多平方米,我们已在那里建成了户外露营基地。”不远处,铺着砂石的空地上,错落有致地搭建着大小不一的帐篷。仿古砖砌成的围墙环绕四周,还栽种着竹子和其他绿植。
  据介绍,镇上规划对老街老宅的经营权进行流转,待全部修缮完成后统一招商运营,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积累。武关村监委会主任田培军说:“我们村半数青壮年在外务工创业,其中不少人长年在南京经营面馆。近期,好几名群众给我打电话,想回老街开办属于自己的面馆。”
  “保护开发武关古城,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吸引更多资本、人才、业态投入,仅仅只是第一步,目前也只是开了个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家园、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社会治理等等。”杨丹军说,“这段时间,我对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并能直接受益,所以武关古城保护开发起步就稳、行动就快、质效就好。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顺应群众意愿、积极主动作为,聚力让千年武关重振雄风,续写新的故事、新的传奇、新的篇章。”
  云封谷口,日落城头。流浪的晚风吹过山脚,皎洁的月光落入河流,远处隐隐传来歌声:“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这是武关游子的炽热心声,是当地群众的美好憧憬,更是一方干部的奋斗目标。相信不久的将来,武关古城将会以曾经谙熟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从昨日走到今天,从过去走到现在,从历史走向未来!(作者为商洛日报记者)

商山行者
记录生活 留住感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