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验证产品价值与用户需求是否匹配?

文摘   2024-08-17 10:01   江西  
构建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是帮助创业者快速验证产品市场匹配(PMF)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创业者对产品的“需求-解决方法”关系做进一步的确认。但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常陷入耗时过长或过早推出的误区。奇绩创坛合伙人曹勖文(Xuwen)在奇绩创业公开课第三讲中对这两个误区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关于构建 MVP 的建议,希望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实现  PMF 。

我们在清华收集了一些现场同学们的笔记,分享给大家。这是创业公开课第三讲《早期调研与产品构建》的第二次分享,以下为本文提纲:

1.误区一:MVP 越完善越好
2.误区二:MVP 推出越快越好
3.认清产品本质:是创业手段而非目的

奇绩创业公开课是适合所有阶段年轻人的【免费】创业入门课,正式版内容已在 8 月 15 日上线,【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观看并加入线上课程群聊。




正文


初创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升级迭代,创始人在做完用户访谈后就可以开始上手做产品了。在做产品的最开始,创始人需要做一个 MVP,即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这个 MVP 的目的是对创始人在用户访谈后认识到的“需求-解决方法”关系的进一步确认,防止在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上投入过多成本,对于初创公司实现 PMF 至关重要。

然而在构建 MVP 时,创始人往往会碰到两个误区。


误区一:MVP 越完善越好


第一个误区是精雕细琢,花的时间过长。

这种情况在科研人员出身的创业者中最常见。他们总是会觉得自己的 MVP 拿不出手,觉得它不够有技术含量,并且做得非常粗糙,他们总是想再多花一点时间来完善自己的 MVP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构建 MVP 时是不好的。

我们必须想清楚,MVP 目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构建 MVP 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水平,也不是为了一步到位成为能开始盈利的产品。产品会遇到最大的风险永远是需求风险,即产品做出来了却没人要,而非技术障碍。所以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我们构建 MVP 的目的是为了尽早地验证产品做出来后有没有人需要。

举一个奇绩校友“大饼”的案例。他们团队最早想做线上剧本杀,于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做出来了第一版 MVP ,这个 MVP 非常简单,功能非常少,基本上只包括了线下剧本杀的最核心的元素。他们的假想是线上剧本杀可以和线下剧本杀提供一样的价值。他们想通过这个 MVP 验证用户能否在线上剧本杀中产生情感共鸣,判断的方式就是有没有人在使用这个产品玩剧本杀的过程中哭、有没有人吵架、有没有人控制不住地大笑......他们最终通过 MVP 验证了自己的产品确实能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后续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MVP 的价值就在于能帮助创始人快速验证产品的方向,因此尽量不要在构建 MVP 时花费大量的时间。

可能有些赛道的创始人会认为构建一个 MVP 就是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不能达到快速验证产品方向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做产品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一些“笨”办法可以让创始人做得更快的。什么是“笨”方法?就是那些不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的优势是很好规模化,于是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不用技术的方法就是“笨”办法,不值得使用。

但有些时候这些“笨”方法会有很好的效果。创始人需要认识到技术开发和需求测试是完全可以解耦的,创始人可以试着将它们拆分为两个同步进行的工作流。例如很多 AI 创业公司在最早期其实都是没有成型 AI 产品的,甚至有些公司会让创始人扮演 AI 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创始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测试自己的产品在做到足够智能,甚至已经近似于人类智能的情况下,用户愿不愿意付费,如果这样都没有用户付费,那就证明这不是一个好产品,还没有找到产品市场匹配,需要及时止损。创业早期最重要的是创始人的迭代速度,使用“笨”办法能够让创始人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开发产品,就能快速地拿到需求验证结果。

依然举大饼的案例,他们在考虑某些细节功能时就往往会采用不依靠技术的“笨”方法。例如他们早期的产品中有变声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实现起来往往存在很难解决的延迟,公司不知道应不应该花这个精力去解决变声功能中的延迟。于是他们手工剪辑出了一个没有延迟的效果,做成了视频并发布在 B 站上,来看有没有用户喜欢。视频放出后,他们发现视频有很多的弹幕在聊这个功能。于是他们确认用户对这个未来的功能是有需求的,进而去倒逼工程师团队尽可能地去掉延迟。

另外一个校友贻如生物,一家做合成生物的公司,也很类似。他们早期有一个不错的想法,但需要花很多年才能实现。创始人不确定自己的团队应不应该投入成本做这件事,于是他们先把预计实现的效果用手工做出一版效果图发布在各个网站上,看看有没有客户因为这个效果来咨询自己。如果有,再去投入精力进行技术上的实现。

所以在第一次创业的过程当中,创始人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认识到自己的第一版产品不等于自己的技术能力,第一版产品也不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即使是知名产品也少有人记得他们的第一版产品长什么样。第一版产品的目的永远是测试需求是否存在,怎样最快地验证需求,就怎么做。


误区二:MVP 推出越快越好


第二个误区和第一个正好相反,就是MVP推出得太快了。

可能有同学这节课听了一半,觉得自己需要快速验证需求、快速迭代,于是想尽办法以最快速度推出 MVP。但创始人过分追求速度的做法很有可能导致 MVP 的构建过于粗糙,并不能真正验证产品与用户需求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不合格的MVP。硅谷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要尽早追求失败”,但这并不是说 MVP 可以草草了事,MVP 可以接受失败的前提是创始人想测试的东西在 MVP 里得到了测试。

回想一下, MVP 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验证创始人的解法能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假如说 MVP 并没有充分体现创始人的解法,也没有触及真正的需求,那这样的 MVP 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案例 MVP 都比较简陋,但这不代表 MVP 一定等于简陋,也有很多项目的 MVP 很精致。例如中国出海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做笔记类型产品的 Affine。他们发现市面上 Notion+Miro 的组合很受欢迎,同时发现很多用户对于开源功能的追求。基于这样的发现,他们想要测试一个功能上与 Notion+Miro 类似的开源笔记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于是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发第一版有着极为丰富且细致功能的产品,这个初期产品尽管存在一些诸如数据丢失、闪退之类的技术问题,但仍获得了大量用户的欢迎,在 Github 上获得了很多星标。这个 MVP 的成功让他们验证了自己产品方向的可行性,是一次成功的 MVP 构建。

MVP 的本质是对产品最核心价值的包装。与它简陋与精致与否无关,与花费时间的长短也无关。如果产品的核心价值点要求 MVP 需要做得精致些才能测出来,那么创始人应该多花一些时间来构建 MVP。


认清产品本质:是创业手段而非目的


在两个误区之外,我们还想让大家认识到其实所有的产品永远都是创业手段,而非创业目的。

创业是创始人在某个长期需求上找到更好解决方法的过程,所有的 MVP 以及正式产品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假如说有更好满足目的的方式,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抛弃现有路线。

如何去衡量现有路线的好坏?答案是看数据。在推出 MVP 之后,最高优先级的数据是复购和推荐,其次是付费与留存时长,最后是简单的使用和口头肯定。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数据去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和片面地去看用户的好评与差评。

但这里也要打个预防针,绝大多数第一版产品是没有好数据的,所以看数据这一步骤可能只会发生在你第二版甚至之后的产品中。但创始人仍然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数据很多时候都非常有说服力。在前期数据不好,很难从数据中判断 MVP 价值时,创始人需要观察用户是否真的处在产品的核心价值链上,需要自己去捕捉用户的反应是否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例如大饼的创始人就是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时有没有“真情流露”来验证自己的产品功能。

绝大多数情况下 MVP 都没有办法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初创企业想要做到 PMF 通常需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在 MVP 推出后,面对不好的数据与反馈,该不该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要不要相信现有的产品设计逻辑,这要求创始人继续进行大量的用户调研,并结合 MVP 的数据和反馈进行自我判断。这对创业公司一号位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在哪里开始创业?做什么方向的创业?怎么找到联创?如何融资......对于这些早期创业的问题,我们将在奇绩创业公开课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欢迎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为线上免费公开课。正式版课程已上线,扫码立即观看。

加入 #奇绩创业社区#
扫描创业营二维码,提交奇绩创业营申请表,即可【免费】加入社区,【滑动】查看并免费领取创业社区独家资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资源

奇绩创坛
像联合创始人一样,手把手与你一起创业。奇绩创坛成立于2019年,使命是在源头最大化驱动创新,核心产品是创业营,每年举办两届,陆奇博士和合伙人全身心投入3个月,通过创业营投资加速,提供长期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