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是什么?

文摘   2025-01-04 20:20   陕西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

从最初表述来讲,1965年,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 - 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这意味着芯片的性能(比如运算速度、处理能力等)也会相应地提升一倍,同时价格还会降低。

例如,早期计算机的芯片晶体管数量有限,运算速度慢,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能够集成更多的晶体管,计算机性能大幅提高,成本也随之降低,从而使个人计算机得以普及。

从行业影响角度看,摩尔定律在半导体行业起到了一种类似“技术路线图”的作用。它激励着半导体企业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以跟上这种发展的节奏。

因为如果一家企业不能按照摩尔定律所预测的速度提升产品性能,就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例如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巨头,长期以来一直将摩尔定律作为技术发展的目标,不断推进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从微米级到纳米级工艺,每次技术突破都带来了性能更强的芯片。

从技术实现角度讲,要实现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晶体管数量的增长,需要在光刻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不断创新。

光刻技术是关键,它能够决定芯片上电路图案的精度,精度越高,能集成的晶体管就越多。例如,随着极紫外光刻(EUV)技术的发展,芯片制造的精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使得在更小的芯片面积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成为可能。

同时,新材料的研发也至关重要,例如,高介电常数材料(high - k材料)和金属栅极材料的应用,改善了晶体管的性能,也有助于在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

从发展局限性来看,随着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接近物理极限时,会遇到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量子隧穿效应是指电子有一定概率穿越比它自身能量高的势垒,当晶体管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效应会导致晶体管漏电,增加芯片的功耗并影响其性能。

此外,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也在急剧上升,比如开发和使用EUV光刻技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建设生产线,这些因素都对摩尔定律的持续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人类为了延续摩尔定律付出了诸多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光刻技术方面:不断缩短光源波长,从汞灯的365纳米,到氪-氟激光器的248纳米、氩-氟激光器的193纳米,再到EUV光刻技术的13.5纳米。研发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技术,如ASML计划于2025年投入商用的技术,涉及对光学系统的重大改造。

改进光刻工艺,如引入浸没式光刻技术,在透镜底部和晶圆间放水,将数值孔径从0.93提高到1.35。

• 材料科学方面: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如开发碳化硅、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以及石墨烯等碳基材料,以应对传统硅基材料的局限。研究高介电常数材料(high-k材料)和金属栅极材料,改善晶体管性能,减少漏电。

• 芯片设计方面:采用新的晶体管结构,如从平面晶体管(planarfet)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再到全环栅场效应晶体管(gaafet),增强栅极控制能力。发展先进封装技术,如晶圆级封装(wlp)、系统级封装(sip)、3D集成电路(3dic)以及chiplet等,实现更高密度集成。

Semi Dance
一个爱跳舞的半导体民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