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进军种地领域,粮食会涨价吗?农民真会无地可种?这到底咋回事?

文摘   2025-02-03 09:48   河北  
                        点击蓝字
                        默默关注


国央企种地、土地流转、粮食安全...这些词眼儿最近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头条。不少农民朋友都在问:国央企来种地了,我们以后还能种地吗?粮食会不会涨价?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事儿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鼓励央企、国企参与农业经营。今年5月,中粮、中化、中储粮等多家央企纷纷宣布加码农业板块,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20家央企、国企布局现代农业。以中粮集团为例,今年4月宣布启动“万亩示范农场”项目,计划5年内建成1000个万亩示范农场。中化集团则表示,将在5年内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这一趋势背后,是我国正在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仅130亩,与美国等农业大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引入央企、国企,有望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那么,央企、国企进入种地领域后,会不会导致粮食涨价呢?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短期内不会对粮价产生太大影响。


央企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进行种植,并不改变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他进一步解释道,粮食价格主要受供需关系、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央企种地可能会提高单产,但种植面积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对总产量影响有限。国家还会通过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来调节粮价。


对于农民是否会“无地可种”的担忧,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曾多次强调,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目前我国耕地流转率约为37%,大部分土地仍由农户自己经营。


山东省泰安市农民王大叔告诉记者:“我家有20亩地,去年流转给了一家农业公司,每亩年租金1200元。虽然不种地了,但收入反而更稳定,还能外出打工。”


也有专家指出,在推进规模化经营的要警惕“非粮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建议:“要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确保基本农田不被挪作他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放眼全球,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早已实现规模化经营。以美国为例,2022年农场平均规模达到445英亩(约1800亩)。但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农场仍是美国农业的主体,占农场总数的98%。


回到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规模化与保护小农之间寻求平衡,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农业专家建议,可以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多种模式,既发挥规模效应,又保障农民权益。


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经营模式创新,我国农业有望迎来质的飞跃。


但无论如何变革,确保14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始终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农民意愿,也要维护好他们的根本利益。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往期回顾


农地承包再延30年!一个重大变化让600万农民坐不住了?


中央下达铁令,清退60岁以上村干部,背后有啥考量?


九部门重磅发文:农村2035年大变样,40%村庄将优先改造,你家能赶上吗?



招财小兔子
一年四季 三餐四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