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清退60岁以上村干部”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传言称,中央下达了“铁令”,要求一律清退60岁以上的村干部。这个说法真实吗?背后又有什么考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经核实,目前并没有中央层面统一要求清退60岁以上村干部的政策。
村干部选举仍然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法律上并未对村干部的年龄上限做出硬性规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传言呢?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确实有不少地方在村干部选拔中对年龄做出了一些限制。
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新任村干部年龄不超过50岁,有的地方则放宽到55岁。
这些做法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为了增强村级组织活力。年轻干部普遍学历较高,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推动农村发展。一位基层干部告诉笔者:“现在农村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有朝气、有干劲的年轻人来带动。”
二是为了实现村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设置年龄上限,可以为年轻人进入村级组织创造机会,培养新生力量。
山东某村支书张明(化名)表示:“我们村前几年就开始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效果不错。
年轻人有冲劲,也更懂得用新方法发展集体经济。”
三是考虑到工作强度。
村干部工作繁重,往往身兼数职,需要较强的体力和精力。
年龄偏大的干部可能难以胜任。
江西赣州一位乡镇干部坦言:“现在村里事务越来越多,光是各种会议就让人应接不暇,确实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来挑大梁。”
对村干部设置年龄上限也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更了解村情民意,处理问题更有分寸。强行清退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
农业部门一位专家指出:“农村工作很复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老干部往往资历深、威望高,更容易服众。贸然换上年轻人,可能会影响工作开展。”
还有村民担心,过于年轻化可能会导致“一刀切”。湖南某村村民李大爷说:“我们村前几年就选了个年轻支书,是大学生,是有新想法,但有时太急躁,村民意见挺大。”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采取了灵活做法。如允许特别优秀的干部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或者设立“村民理事会”等,吸纳有经验的老同志继续发挥作用。
专家建议,村干部选拔应该更注重能力和公信力,而非简单以年龄论英雄。
可以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估干部的工作成效、群众口碑等。
同时加强培训,帮助干部提升能力。
对于即将退休的村干部,也要做好交接安排,确保工作平稳过渡。
从长远来看,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新老交替、优势互补。无论是年轻干部还是老同志,只要热心为民、勤勉尽责,就都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关于村干部年龄问题的讨论,折射出人们对农村发展、基层治理的关切。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选好用好管好村干部,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但可以肯定的是,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正逐步优化,这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九部门重磅发文:农村2035年大变样,40%村庄将优先改造,你家能赶上吗?
2025年农村现况:土地被荒置,农产品贱卖,农民无奈叹息,未来何去何从?
村干部不再由选票决定?2025村委换届新规:实行三级选拔模式,不合格就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