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村民太现实了,村干部让出义务工必须先谈钱!没钱根本不干,到底怎么了?

文摘   2025-01-22 14:13   河南  

在苏北某村,一场关于修缮村道的会议陷入了僵局。往年村里有啥大工程,村民们总是二话不说就撸起袖子干。可这回不同了,一提起出工,大家七嘴八舌地先问起了报酬。


“没钱就不干”的态度让村支书老张颇为头疼。他忍不住感慨:“现在的人啊,太现实了。”


这一幕并非个例。近年来,农村“义务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按劳取酬的新风气。这种变化背后,折射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


从“集体至上”到“利益为先”


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那时候的农民,把集体利益看得比天还大。村里有啥活儿,大家抢着干,根本不计较个人得失。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农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利益。


农业大县河南省某村的村主任老刘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村里修路,大伙儿都争着来帮忙。现在不一样了,得先算清楚工钱,不然谁也不愿意出力。”


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转变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少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在农民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满足于“大锅饭”,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相应回报。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这些人群往往缺乏参与集体劳动的能力或意愿。


某农业大县的村支书老王表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让他们出义务工,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农村“义务工”的消失,社会各界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一种进步。农业经济学家李教授指出:“农民不再甘愿无偿付出,说明他们开始重视自身权益,这其实是件好事。”



也有人担忧,这可能影响农村的公共事务管理。某农村研究专家张教授表示:“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往往需要村民共同参与。如果大家都计较个人得失,很多事情就难以推进了。”


寻找平衡之道


面对这一新情况,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在江苏省某县,当地政府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参与公益劳动的村民可以获得一定补贴,既保障了村民权益,又调动了参与积极性。


浙江省某村则采取“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物品或优先享受服务。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劳动价值,又维系了凝聚力。


展望未来


农村“义务工”的消失,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农村治理模式,探索更加公平、高效的管理方式。


未来,我们需要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健全激励机制,让村民们既能获得应有回报,又能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农村在变,人心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参与下,我们终将找到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乡村实际的发展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信息源于互联网收集,任何政策以当地官方为准




往期回顾


全国70万个行政村,村村都欠账?村干部没把钱装进自己腰包,村级负债咋来的?3个原因农民要知道!


农民工“返乡潮”消失了?不是因为不回家了,而是这3点原因!


事关每位农民!交管服务进农村,又要贴条罚款了?家中有车农民要注意,到底咋回事儿?



招财小兔子
一年四季 三餐四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