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在一场农村发展论坛上发表了引人深思的演讲。他指出,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亟需社会各界重视并采取行动。
温教授说:“现在的农民真难,农村不让建房,不许搞养殖,农民没有收入,被逼到城市打工。为了孩子上学,又被逼到城市买房。”这番话道出了当前农民面临的多重困境。
农村建房难,是不少农民的心头之痛。以往,农民靠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但现在审批严格,很多地方几乎停止了宅基地审批。有基层干部表示,这是为了保护耕地,但也有观点认为,这限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养殖业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出于环保考虑,很多地方对农村养殖业进行了严格管控。一位从事养猪20多年的农民老李说:“现在养殖场要满足很多环保要求,小规模养殖根本玩不转,只能关门了。”
失去了土地和养殖收入,不少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3亿人。但城市的高房价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又给农民工带来新的压力。
“为了孩子上学,很多农民工咬牙买了城里的学区房,结果背上了沉重的房贷。”某三线城市一位房产中介小王介绍说,“我接触的农民工客户,首付基本都是举全家之力凑的。”
面对这种状况,温铁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农村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也是化解危机的支柱,如果把农村搞垮了,以后出了什么事,谁也不会管。”
确实,农村和农民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在经济下行期,农村又能吸纳失业人口,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但现实是,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很明显。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在政策设计上更多考虑农民的利益。比如在土地制度改革中,要充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在产业发展中,要为农民提供更多参与机会。”
部分专家建议,可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农村。
面对农民的困境,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
浙江省丽水市推出了“山地经济”模式,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明说:“我们希望通过产业振兴,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温铁军教授的忧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再思考。在推进城镇化的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仍需要政府、学界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农民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存状况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尊重农民、关爱农民,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政策中。只有让农民有尊严地生活,我们的乡村才能真正振兴。”
农房改造新政:未来2年,农村“统一盖”提上日程,每户打底补贴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