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文旅故事|蔡伦造纸纪念碑与蔡伦造纸的故事
文摘
2024-12-04 14:36
河南
✨
蔡伦造纸纪念碑与蔡伦造纸的故事
悠悠洛水向东流,流不尽千年岁月沧桑。在首阳新区东部,新一高的旁边,曾经有两个村落,因东汉尚方令蔡伦建设的皇家造纸作坊而得名。南临洛河的叫前纸庄,居于北边的叫后纸庄。前纸庄村西南原有一高埠,人称“小寨”或者“寨里”,曾经是蔡伦造纸的地方,还有一座蔡伦的衣冠冢,可惜都已不复存在。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前后纸庄两个村庄己整体拆迁,只有那通“蔡伦造纸基地纪念碑”和蔡伦造纸纪念墙,依然孤零零地伫立于村头河堤边,无言叙说着前后纸庄的前世今生……前纸庄村有位老人叫鲁中定,是个退休干部。20年前,他自费在河堤边立了一座“蔡伦造纸基地纪念碑”。方形尖顶,琉璃瓦碑帽,飞檐翘脚。鲁中定先生手书的“蔡伦造纸基地纪念碑”,正面朝北,虽说书法不太精美,但毕竟说明了纸庄的来历,表达了偃师人民对蔡伦的怀念。原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偃师古都学会会长刘志清老师生前撰写的碑文,让纪念碑增色不少。
纪念墙东侧,还立了一面纪念墙。纪念墙顺着河堤,东西走向,是鲁先生和偃师古都学会组织的文字石刻。纪念墙上,自东向西,先是《后汉书·蔡伦传》原文,记述了蔡伦的生平事迹;接着《重立东汉蔡伦衣冠冢碑记》,证载了村中小寨旧址曾有蔡伦衣冠冢,红石墓碑在“文革”中遗失了,2009年鲁中定先生在河堤边重立衣冠冢,并竖碑以志。纪念墙上,还有刘志清先生写的《蔡伦造纸与丝绸之路》,颇有见地的阐述了蔡伦改良造纸术由丝绸之路西传的历史事实。纪念墙上,还有杨景普、鲁中定、刘万钦等先生歌颂蔡伦的诗词《蝶恋花》《一剪梅》《颂蔡伦》等篇章。蔡伦是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耒阳位于湘江边上,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蔡伦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蔡伦家穷,请不起私塾先生,但他聪明伶俐,跟着邻居上私学的孩子认识了好多字。蔡伦很小的时候,皇帝派人到各地挑选幼童入宫当太监,皇差一眼就看上了聪明伶俐的蔡伦。蔡伦被千里迢迢地带到都城洛阳(今汉魏洛阳故城),进入宫廷当了个小太监。在宫廷里,因为他聪明伶俐会办事,又识文断字,很快得到汉章帝和正宫娘娘窦皇后的喜爱,窦皇后让他当了个太监小头目小黄门。窦皇后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其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外孙女,6岁就擅长书法,才貌双全,汉章帝对她一见钟情。窦皇后没有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收梁贵妃的儿子为养子,并立为太子。蔡伦帮助窦皇后有功,被提拔为黄门侍郎,负责皇帝和后宫联络的重要事宜;要是各地诸侯王朝见皇帝,必须经蔡伦去通报,皇上要召见大臣或者宴请诸侯王,安排座位次序也是蔡伦的事,在太监里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蔡伦整天跟随在皇帝皇后身边,看到皇帝上朝要批阅很多写在“简牍”上奏章。成捆的竹简都是太监用车拉来,皇帝的御案前,竹简堆成小山一样,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连篇累牍,十分笨重,皇帝累得腰酸背疼的。蔡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怎样才能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呢?在宫里枯坐也不是个办法,蔡伦决定出去走走,看看民间有什么好办法。因为东汉宫廷太监都笃信道教,蔡伦决定去道教福地缑氏县的缑山太子升仙观去,拜拜驾鹤升仙的神仙王子晋。他带着几名小太监出了洛阳城南门。他渡过洛水,到了离城约30里的缑氏县凤凰谷(今缑氏镇玄奘放里一带)。只见休水(今马涧河)溪水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要渡河,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丝丝扯扯,犹如丝绵。蔡伦想到宫廷缫丝作坊里残留在簸箩底部的薄帛,他眼中一亮,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他立即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又沤又泡,就成了这烂絮!”蔡伦放眼望去,两岸构树郁郁葱葱,造纸的主意灵光顿现。蔡伦顾不上拜神求仙,急忙命小太监快马回京城找来皇家作坊中的技工,在缑氏县休水河边开始了试制纸张。找来石臼,拿来竹帘,筛网等工具,就地取材,他们剥下树皮,用石臼捣碎、用筛网反复过滤,再捣碎,制成稀浆,捞出后摊在竹帘或者密密的筛网上摊成均匀的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比较粗糙容易破烂。蔡伦又命人将破布(苎麻布)、烂鱼网(也是麻织品)捣碎成麻缕,掺进浆中,摊平碾实、晾干后便不容易扯破了。蔡伦带领工匠一连干了数日,造出十数张比较满意的纸张,这才回到京城。第一批用树皮和麻料造出“高级”东西,蔡伦给他取名叫“纸”,这种纸体轻质薄,没有帛白但也很洁净,质地很均匀,很光滑,很适合写字。蔡伦把造出纸张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对他大加赞扬,命他继续研制,规模生产。要大规模造纸还需改进技术,蔡伦决定选择一处距离京都不能太远,并且更适合大规模造纸的地方。他就带着工匠出洛阳城,沿着洛河一路东行。这一条白练般的洛河绕帝都而东,两岸绿杨碧柳,红蓼白萍;正值春天,城中青年男女都到河边踏青,柳丝垂绦,牧童黄犊,真个游人如织,一派繁华。蔡伦一路东行。走到河北岸距离洛阳约十五里的一处地方,这里边紧挨着从京城洛阳南护城河流来的漕运运河——南阳渠,北边不远处是东城墙上东门一路蜿蜒东南的北阳渠,两条阳渠最终汇入鸿陂池,流入了洛河,这里地域开阔,适合造纸取水排水,阳渠水运输方便,适合建立大型作坊;邙山上有非常多的构树,平原上种植很多苎麻,原料充足,蔡伦就决定在此建立大规模的造纸作坊。造纸坊很快建立起来,盖了一批屋舍,招募了一批工匠。不仅建设了打浆池,蔡伦还改进了工艺,先把树皮捣烂,麻头、破布等东西剪碎,加入生石灰,放在水里浸泡,冉用大锅蒸煮,改进了纸浆的质量,打成细浆后,在方框固定的竹帘篾片上摊成平展的薄片。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在房里生起炉火,把湿纸上墙,很快烘干了。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蔡伦几经试验,终于第一次造出一大批纸。这种纸既白又轻,又有韧性,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好东西。此时汉章帝英年早逝,汉和帝即位。蔡伦再次把造出的一大批纸献给了和帝和邓皇后,皇帝龙颜大悦,封蔡伦为“龙亭县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赐地三百户,不久又加封为“长乐太仆”。敕令造纸术在全国推广,世人称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后来和帝死了,邓皇后又垂帘听政成为邓太后,由于蔡伦发明的纸张大量使用,邓后让蔡伦主持宫廷所藏经书典籍的校订和抄写工作,形成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才有了后来西晋“洛阳纸贵”的传说故事。“蔡侯纸”名声越来越大,洛河岸边依纸坊而居,形成“纸坊村”,后来就形成前纸庄、后纸庄两个村。人们把最初蔡伦试验造纸的缑氏镇那一段休水河称作“造纸河”。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