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文旅故事|我和我的大石桥

文摘   2024-12-09 18:15   河南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我和我的大石桥

距偃师城区西十几里处,310国道北,207国道东的地方,有一个相当古老的村子——石桥村。今天这村子里居住着8000多村民。

爷爷说:“我们家祖籍为金村。后,老祖母改嫁到此,才带着这一枝儿搬过来。”但我的记忆中就只有石桥村。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和善、感情的纯洁,都让我更加想要谈谈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常说“大石桥”“大石桥”。年幼的我曾认为是村子里的人太过自满,才说出这样狂妄的话。殊不知这石桥村、“大石桥”还真有一番来历。

村中曾有一座石拱桥,名为旅人桥。这旅人桥由青石砌成,是我国有记载的较早的石拱桥。往昔之时,城中僧、俗人等也喜于困暇之日,到桥上眺望美景。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站在石桥上,北眺邙山松柏滴翠,满眼绿色,南瞻洛伊二水如带,飘向北方,东望则沃水平畴,稼穑葱茏,西视则紧邻洛阳古城,再俯瞰脚下,河水由西向东汩汩淙淙,游鱼沉浮,自己的影子在山中晃动。”此景乃眼之所见,此情乃缘景而发,景色之美,意境之阔,引无数人瞩目。莫看这石拱桥今天变成了不引人瞩目的桥洞,但此地作为东西交通咽喉之地的地位仍没有改变。每至村口,总能见陇海大动脉上铁龙游动。那疾驶的火车总能勾起我对火车呜笛的回忆,总会勾起儿时的记忆:爷爷常常带着年幼的对万物都好奇的我在村口一待,阳光洒在身上,耳边回响着火车鸣笛。惬意得很嘞!

在我家斜对面,便是石桥小学,据说这小学之地曾是“普救寺”旧址,也并非没有依据。校园里至今还有曾经寺庙内的几处石物,上面的字迹都已看不清楚。这普救寺似乎是在四五十年代被拆了。而这里正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的见证地。

当时崔莺莺与其母护送父亲崔相国遗骨暂宿寺中,孙飞虎围困寺院,崔母便放言:“如谁能解围,便将女儿许配。”张生随后来了一个英雄救美,本以为张生和崔莺莺从此可幸福地共度一生,谁曾想,崔母毁言,仅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奈何两人情丝相连。为维护相国府言而有信的门面,崔母抛给了张生一个去长安科考考个进士才可迎娶崔莺莺的难题,这进士会是好考的吗?临别时,张生背着行囊那是步步缓,迟迟行,而崔莺莺也是泪满衣襟,千言有说,万语难尽。走着走着,两人便走到了旅人桥之上,对天盟誓:“就是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也绝不变心!”之后张生想对崔莺莺进一步表达他坚如磐石般的眷恋之情。可这旅人桥之名又有些不合时宜,一看这桥由青石堆砌而成。便说道:“你就在这石桥上等我的佳音吧!”说罢,挥泪而别。后来,这里形成了村落,因为人们被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便将村名命为“石桥村”。

这就是“石桥村”,在这个村子里,人们热情洋溢,无论谁家来一个客人,连邻里都要盛情待之。走在街上,在门外晒暖儿的老人,总会寒暄出“吃饭了没有?”“回来了”等一系列充满温情的话语。每逢冬日,总会有一群老老少少,围着一个火堆,或说或笑,说着历史,谈着今天,满脸都是幸福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轻松热闹的氛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乡邻之间始终有着亲人般的温情,这就是“大石桥”,一个古老的、温暖的、有故事的村子。

作者:张宛如



编辑|王   萍
审核|段松水
监制|任丽娟

偃师文旅
偃师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