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文旅故事|盐店庄的传说
文摘
2024-12-23 18:59
河南
✨
盐店庄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期,宇宙洪荒。大禹治水时,凿龙门疏九河、水归大河,使天下水流有序,河归大海,形成了草肥水美的伊、洛河滩区。伊洛河滩区,俗称夹河滩。是伊、洛河长期冲刷堆积而形成的一个冲积小平原。这里水肥草丰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这里是华夏第一部诗集《诗经》及三国时曹植《洛神赋》的诞生地。第一个中国夏都(斟鄩)也诞生在这片沃土上。伊河出龙门后,水流逐渐平稳,在它的下游处,有个村子叫翟镇,它的位置处于许州(许昌)和南阳经轘辕关通往古都洛阳的必经官道上,这里自古就是伊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和一个商埠。明清时期,伊、洛河水比较丰硕,可通商船。每年除冬季外,其他季节上游栾川、嵩县及下游沿海的商船多在此交汇贸易。豫西山区的木、山货、皮毛及山西煤炭,当地粮食,布匹,棉花,沿海城市的商船经大运河,黄河转运来大量盐巴和苏杭杂货都在此周转贸易,批发转运山西、陕西各地。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专业的盐业市场。盐业自古都属官府管理,因此这个经营盐业的村子,就叫盐店庄。盐店庄的位置在现在的翟镇东门外和王七交界处。刚好处在洛阳县和偃师县交界之处,(过去,翟镇以西属洛阳县管)百姓说这介地方也叫两不管,也就是两县偏僻之处。当时,由于翟镇和高崖渡口的重要位置,使盐店庄的商业非常繁荣,仅经销盐巴的商铺就有十几家,除此以外,煤场,粮行,木材场,棉花,布行也有好几家。晋,陕一带商人在此经商很多,并建有晋陕会馆,戏楼。由于市场繁华,客栈,酒店,茶馆比比皆是,被誉为小洛阳的美称。翟镇渡口,每天车水马龙,商船川流不息,伊河河道船桅林立,上游栾川、嵩县的船老大把山区的木材,药材,山货通过水运运达翟镇渡口,山东沿海的商船通过水路把盐巴运到此地,山陕商人把煤炭运此又把盐巴、棉花转运山陕各地。因此翟镇渡口成了伊河上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传说嘉庆年间,当科进士魏民赴任登封县令途中,先在河南府拜见了府尹,然后带着御旨沿着许洛大道赴登封上任。他早上离开洛阳,乘四人青纱小轿随带几名差役沿洛许古道向登封走去。时值二月初,阳光明媚,乍暖还寒,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一行几个随从无心欣赏沿途无限春光,匆匆赶路,中午时分来到翟镇紧邻渡口的盐店庄,看看日己近午,准备休息一下吃点午饭,小酣一会再渡船上路。他们来到盐店庄,落下小轿找了一间门面稍讲究的饭店,准备吃饭,只见店的门头上,悬挂一块黑底金字招牌——“天下第一碗”。他们几人来到饭店找一清静之处坐下,店小二见几人模样像官府人,不敢慢待,急忙让坐沏茶,魏民笑问店小二,此店为啥号称“天下第一碗”?店小二见此人象个当官的模样,笑口答日:此店专卖烩面,又称翟镇烩面,因选料考究,做法独特,小锅单做,凡过路客商吃过的无不拍手称绝,当年大宋名相吕蒙正回乡省亲,曾亲临本店用餐,饭后对翟镇烩面赞不绝口,并亲笔赠写“天下第一碗”几字挂在店中。魏民听后笑而答曰,今日有幸光临吕丞相用膳之店,也是一种荣幸,那就备几个小菜,拿一壶好酒,每人来一碗烩面。店小二后厨安排饭菜,他们几人静坐用茶。这时,只听外面人声吵杂,不远处一大群人在围观什么?好象发生了什么事情。魏知县派差役前去查看,原来前几天山东一位老妪,逃荒要饭于此,因天寒地冻,饥寒交迫,身体有病暴兀于盐店庄村的路口。巳有两天,由于没有亲人,至今没人过问,洛、偃两县官府互相推责,都说不在自自己地盘。魏民,江苏吴江人氏,祖上己三位进士,魏民,嘉庆八年新科进士,钦封河南府登封县令,此人年轻气盛,为官清廉,浩然正气。这天他刚在河南府参拜完河南府尹,赴登封上任途中,便遇到了一件此事,心血来潮,决心非管管此事不可。他派差役找来当地地保,要问个究竟。经过详细调查,原来此地属洛阳,偃师两县交界之地,盐店庄这条商业街正处于交界之处,属于两不管之地。魏民听此情况,一边差人速告河南知府,一边寻思处理办法。因为身处异地,魏民无法责成当地地保处理此事,当地地保又想乘机敛财,要想办好此事,老太太必须装殓就地葬埋,这就牵扯到用地问题,他思考再三,让地保为自己买下二分荒地,把老太太安葬。并在此处竖一石碑,上刻斗大楷书“登封县辖”,石碑下端刻有几行小字:“别人不管我来管,此地划归登封县。”落款,登封县令,魏民。解放前,此地还能看到这块石碑,后来,石碑不知了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