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存在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这种地坑式的窑洞,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在土坑四壁掏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个地坑就是一个院落。
滑氏,得姓缘由与一个典故“灭滑而还”有关。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伯爵小国,游离在卫国和郑国之间苟延残喘。最初的都城位于当今的安阳市滑县(被卫国吞并),故都距今约3000年。后来,滑国又迁都到当今的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府店镇有古滑城遗址)。秦晋崤之战,大国冲突,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家遭殃,因秦国伐郑国不利而灭滑国,“灭滑而还”的典故由此而出,类似的成语还有“假道灭虢”。
地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院建设的兴盛时期,是处于20世纪50~80年代。那时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相对稳定,在当时人口政策的形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增加,而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农民手中持有的货币极少。似修建地坑院这样的房屋,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成了农民的优选,我们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
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对于这一古老的建筑,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认为:“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在农村,它全面记载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意义,给人文化的启迪与熏陶。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老房子去掉,新房子起来,这是规律,我们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让我们知道祖宗是什么样。如果消失了,就意味着人丧失了记忆,意味着人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过去。”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升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征。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充分反映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
悠久历史 厚重文化
相约咱家山化
咱家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