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套路汇总,综合题秒杀技巧

教育   2024-09-30 23:18   内蒙古  

地理考试中的一些大题,常常会让一些同学感到头疼:不知道怎么答,或者答不全,总是丢分。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了地理大题中常见的答题套路,同学们要记得收藏哦,考试时一定能用得上!
一、抓住问题关键词
Part

同学们在审题时候要特别注意题设之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之要领,比如: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劣势评价。  
二、判断答题类型,掌握答题思路
Part

主观题一般分成:特征类、区位类、分析类、意义类、措施类。不同类型的题目,同学们要在掌握答题思路的基础上,用地理专业术语,结合材料内容,组织答案。
一、特征类问题答题思路

地理位置特征


1、绝对位置
包含具体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纬度带、热量带。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地处内陆或沿海;濒临海洋或陆地。
②大洲位置:位于哪个大洲的哪个方位。
③国家位置:有哪些邻国(陆上)或隔海相望的国家。
④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交通线、河湖、地形区、山脉等。

地形地势特征


1、地势特征:①平均海拔高低;②地势倾斜方向;③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2、地形类型及分布:①地形类型的种类(单一或多样);②主要的地形类型;③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
3、区域典型(特殊)地貌:①典型的流水地貌(如喀斯特地貌);②沿海地区的海岸线特征。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描述。
1、气温
气温的高低:①年均温;②最冷月均温;③最热月均温;
气温的季节变化:①气温日较差;②气温年较差。


2、降水
从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降水的变率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及降水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描述。
其他气候特征要素还有光照、风及各气候要素的组合特征(水热组合特征、光热组合特征)等。

河流水文特征

1、“两量”
①径流量(大小及变化、是否断流等);
②含沙量(大小及变化等)受植被状况、地形陡缓(以侵蚀还是沉积为主)等影响。
2、“两水”
①水位(高低、变化)与补给类型密切相关;
②水能(蕴藏量的大小)受流量和落差影响。
3、“两期”
①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的长短);
②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凌汛时间等)与气候类型及河流补给类型相关。

河流水系特征

1、流域概况
①流域性质(内流区、外流区);②流域面积大小;③发源地与入海情况。
2、干流状况
①流向;②流程;③落差;④河道曲直、宽窄、深浅;⑤是否有“地上河”等。
3、支流状况
①数量(河网疏密);②分布;③形态(向心状、放射状、扇状、树枝状水系等)。
二、区位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
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设问形式包括:影响区位的因素(包括主导、主要或限制性因素等)、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区位因素的变化三个方面。

农业区位因素


【常考角度】某一作物(或生物)生存的条件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先分析材料,掌握该作物(或生物)的生活习性,然后据此结合图示逐一分析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即可。
1、自然因素(由气候的水热条件决定能否种植某种作物)
①气候(光、热、水、温、风)
a.光照、昼夜温差影响农作物产量及有机质和糖分的积累。
b.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生长时间、上市时间及产量。
c.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类型。
d.风对一些植株高大且易倒伏的农作物影响较大。
②地形:沿海平原、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盆地、河谷等地的地势平坦,耕作条件好;高大山地、高原等地的地势起伏较大,耕作条件不好。
③水源: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可提供灌溉水源。光热条件好,但气候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指天然降水)既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又是主导性因素。
④土壤: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透气性和酸碱性。
⑤生物因素:病虫害。
2、社会经济因素(尤其对商品农业影响较大)
①市场:距离市场的远近及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包括河运、海运、公路、铁路、航空等)。
③技术: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灌溉技术、冷藏保鲜技术等(主要影响商品农业,自给农业则一般不考虑)。
④劳动力:数量、素质、种植经验等。一般来说,经济作物的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⑤国家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等。
⑥其他:如耕作经验、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同的,燃料、原料对传统工业影响较大,对新兴工业影响较小,市场、交通、政策、环境等是它们共同的区位因素,环境因素在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中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传统工业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矿产、能源、水源、土地)状况、地形条件(如位于平原地区)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a.经济基础;b.交通条件:水路、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c.距离问题:是否靠近原料产地或燃料产地;d.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和素质;e.科学技术:周边是否有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f.市场:是否靠近市场。
③环境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所以既要考虑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区域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力。(主要从风向和水源两个角度考虑: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是位于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有水污染的工厂宜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2、新兴工业的区位因素
①创新能力:科技是新兴工业的主导因素,受教育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创新环境等影响。
②环境质量:新兴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有优美洁净的环境,多分布在城市上风上水方向,或者在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较小的地方。
③交通运输:需要有发达的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网。
④消费市场: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⑤其他:政策扶持、社会协作等。

交通运输区位因素

交通区位因素有“点”“线”之分,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有港口码头、车站、机场等,交通线有铁路线、公路线等,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作具体分析。
1、港口的区位
①自然条件决定港口的位置
a.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位置等。
b.陆域条件:陆地平坦开阔利于储存货物,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c.水域条件:港阔水深,不冻不淤,淡水充足,湾内避风良好(或背风)。
②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
看经济腹地的范围大小、资源优劣、经济强弱、与腹地交通联系是否便利。
③城市依托促进港口的发展 
港口所依托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会影响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④其他因素:如政策、科技水平等。
2、铁路线的区位
①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线路的总体走向(宏观选线)。
铁路线的总体走向(通往的地区)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分布、资源开发条件、路网布局、国防需求等决定。
②自然条件影响线路的区域布局形态(微观选线)。
在总体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铁路线具体从什么地方经过,其选线路径受到地形、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状况、生物分布、生态环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

自然地理类

1、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由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状况共同决定。
2、影响风力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区域间的温差→水平气压差 ;②大气环流(风带、季风);③地势高低;④地形平坦开阔或崎岖闭塞;⑤垭口或峡谷(狭管效应)。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坡向;③海陆(海陆分布和海陆位置);④洋流(寒暖流);⑤植被状况或地表性质;⑥天气阴晴;⑦天气系统(高低压、冷暖锋、冷暖气团);⑧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决定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及天气系统影响降水。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海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降水量也会产生差异。
④下垫面:山坡方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高低、森林植被、人类活动使下垫面状况不同,影响降水。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纬度):决定气温分布;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影响降水分布;③下垫面状况(海陆状况、地形地势、洋流等);④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大的气候格局;下垫面状况会从微观尺度影响气温和降水,进而影响局地气候;人类活动则是通过影响大气成分(如二氧化碳的增加)以及改变下垫面状况,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或局地气候。
6、干旱缺水(或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总思路:(江河径流量)供给少,需求多。其他原因:人为的浪费和污染。
①降水少:一可从水汽来源分析:地理位置深居内陆,水汽到达少;地形闭塞或海拔高,水汽无法进入或到达。二可从气流升降分析: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微弱。
②蒸发大:可从气温和风力等方面分析。
③径流少:可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分析;还可从下渗、储留空间、储留时间等方面分析。
④需求多:可从人口和城市分布、经济发展状况、农事活动等方面分析。
7、影响径流量的因素  
①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冰雪融水作为补给的河流一般径流量较小);
②流域的降水情况(看气候类型);
③集水范围(看流域面积、径流长度及支流数量);
④流域的蒸发和下渗状况;
⑤流域内湖泊、沼泽等湿地的分布状况;
⑥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
⑦人类活动。
8、影响含沙量的因素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
②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③流域内地势起伏大小(地势高、坡度陡——以侵蚀作用为主,含沙量较大;地势低,地形平坦——以沉积作用为主,含沙量较小);
④流域的土质(疏松或黏实)。
9、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
河流的航运价值由河流的通航能力和其流经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决定。自然条件决定河流的通航能力。
自然条件:
①径流量的大小(看气候类型和流域面积)影响通航能力;
②径流量的变率(看降水季节分配)影响通航季节稳定性;
③径流长度影响通航里程;
④河流流速的急缓(看地形)影响通航的平稳性;
⑤含沙量(主要看植被状况)影响航道的畅通;
⑥结冰期(看气温)影响通航的时间等。
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流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③流域的资源分布状况;
④是否有运河沟通其他水系以扩大通航范围;
⑤能否实现水陆、河海联运等。
10、沼泽的成因
①有来水:从气候、水文看——降水量丰富,河湖密布或河流泛滥,水源较充足。
②难流走:从地形地势看——地势低平或相对低洼,致使排水不畅。
③难上天:从气温看——当地纬度(或海拔)高,气温低,致使蒸发微弱。
④难入地(下渗):从冻土因素看——地下有永久冻土层,致使地表水难以下渗。
11、冲积扇(或三角洲)的成因
冲积扇和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只不过发生沉积的位置不同,沉积物粒径也不同。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由于流速差异大,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径要比冲积扇的小得多。
①沉积物:由上游侵蚀作用产生,侵蚀作用又受地表植被状况、土质松黏、地形陡缓等因素影响。
②发生沉积作用:河流在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沉积作用增强。
1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①大部分位于热带,气温较高;
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③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人文地理及区域整治

1、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交通通信等;
②自然原因: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或自然环境的变化(资源、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④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等。
2、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①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弊端),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小城镇的优势);
②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城乡交通便利),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信的出现和普及,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居家办公可行性)。
3、工业集聚的原因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②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③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
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⑤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老工业区过度集聚导致了环境污染、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等问题,产生工业转移和分散的现象。
②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以降低生产成本(如轻小贵的电子元器件厂与电子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复杂产品的生产与其各种零部件厂之间的分散,如飞机制造业)。
③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5、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地区差异;
②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职工培训成本、行政成本、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③市场因素:市场区位的变化,开拓新市场的需要等;
④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升级转型等);
⑤资源、原材料、地价等的区域差异;
⑥国家政策或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等。

资源或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大类。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淡水资源有限,陆地面积小,陆地存蓄水能力弱。
②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大;人类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稀疏;地质条件不稳定(多地震等)。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开垦)、开矿、植被破坏严重、工程建设等。
3、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次要):气候干旱少雨;水源缺乏;大风日数多;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②人为原因(主要):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三“过”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4、沙尘暴的成因
基本条件:蒸发量大、降水少,气候干旱。
物质条件:地表物质干燥疏松,沙源丰富(物燥、有沙)。
植被状况:地表缺乏植被固着(植被稀疏或被破坏)。
动力条件:扬尘时的上升气流和大风天气多。
5、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或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②营养丰富的海水及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6、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逆温、静风天气;水汽含量高;大量的尘埃和污染物。
②人为因素:重工业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排放量大;交通工具多样,大量的尾气排放;冬季集中供暖、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四、影响意义类问题答题思路

水循环的影响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能量的交换等。

我国地势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地形多种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②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给东部地区带来丰富降水,也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巨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草场、矿产、旅游资源。
2、不利影响
①山区广大,使得我国耕地比重小。
②山区广大,地形崎岖,使得交通不便。
③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产生城市光污染、光化学烟雾;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狭管效应”等。
2、影响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影响城市水蒸发、地表水下渗、径流等;生产、生活排污会污染城市水源。
3、影响土地:城市化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大量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土地。
4、影响生物:城市化破坏植被和原有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产业转移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产业转移既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又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都有其利与弊。
1、对产业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促进资源开发,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⑤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加速资源的消耗;
②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
2、对产业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腾笼换鸟”);
②降低区域资源消耗;
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不利影响:
①减少就业机会;
②引起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外流。

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2、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荒漠化等。
3、过度采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这些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五、对策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
对策措施类问题在答题时主要考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四个方面。
对策措施类的解题思路,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对“症”(原因)下“药”(措施),根据原因或危害,寻找相应措施。

干旱缺水问题

1、开源
①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
③修建水库;
④海水淡化等。
2、节流
①加强用水管理,实行水价调节,增强节水意识;
②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④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⑤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农业灌溉技术。

能源紧张问题

1、开源
①立足国内,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能源产量;
②放眼国际,采取多元化战略,开拓更多进口渠道;
③建立战略储备体系;
④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缓解东部能源紧缺问题;
⑤稳妥发展核电、利用乙醇汽油等
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2、节流
①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③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问题)


1、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
2、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
3、发展科技,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等。

保护湿地

1、退田还湖(还沼、还塘),退耕还林(还草);

2、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滥伐;
3、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4、建立休渔制度,限制网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5、加强宣传,建立健全法规,增强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6、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7、利用优美风光发展旅游业。

红壤的治理

1、增施有机肥(治贫);
2、施熟石灰(治酸);
3、掺沙子(治黏)。

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

1、改变单一种粮的局面,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当地光热资源及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农、林、牧同步发展;
2、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3、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减少薪柴砍伐,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4、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END


高中文综
您的掌上文综学习期刊 !知识模板、技巧方法、试题练习、高考政策、高考励志、高考志愿,打造文科生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一站式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