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的那些微创诊疗技术

2024-10-12 12:14   上海  

先前几期,主要讲的是常见心血管病的预防保健。本期,水哥跟大家讲讲心血管疾病的微创诊疗技术,具体的发展历史可看文末的幻灯片。

正如水哥的老板“姚教授”所说,现在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很多复杂的,以往需要外科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内科系统通过微创的治疗手段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在心血管领域,包括血管、电路、瓣膜、心肌等结构或功能缺陷,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有效治疗。

冠心病的微创治疗

冠心病是临床最多见的,并具有极高猝死率的心血管疾病。其基础病因,就是血管内过多的胆固醇垃圾蓄积,导致血管腔隙的狭窄,血液无法抵达狭窄部位的远端,就如同稻田没有活水的滋养,容易发生萎蔫坏死。对于这类疾病,治疗手段相对简单,利用球囊将狭窄地方扩开,并置入支架进行支撑,类似于隧道工程,放入钢筋骨架后,可有效保障管道的通畅。现如今的支架,金属材质都是兼容磁共振检查,植入后不影响今后的核磁检查,同时也无明显异物感。


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

冠状动脉药物球囊处理

当然,如果患者胆固醇垃圾堆积过久,发生钙化,病变质地坚硬,则可通过微创旋磨、激光等技术进行处理。

冠脉内激光治疗技术

钙化病变的旋磨技术

钙化病变的震波球囊处理技术


值得重视是,近年来,随着腔内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可以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成像(OCT)、血流储备分数检查(FFR、CFR)等手段来对血管内病变的具体性质及血管功能状态进行客观评估,用于判断是否一定要置入支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纯肉眼观察导致的病情高估或低估,让支架植入的必要性显得更为精准。

心律失常的微创治疗

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电路出现问题,可发生于少年儿童、青壮年、中老年等不同群体。当然,绝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存在年龄相关性,尤其是心房颤动。虽然一部分心律失常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停药后复发率很高,无法通过药物断根治疗。原因归根于电路错乱,药物只是在异常电路外面加了一层“保护罩”,停药久了,保护罩自动失效。

导管消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早年采用直流电消融,能量较高,疼痛明显,患者体验不佳,后来进展至射频消融后,能量优化,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已成为治疗包括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在内的多种心律失常疾病的重要利器。冷冻消融则是利用低温实现局部组织的冷冻损伤,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工具。

冷冻消融示意图

最近,脉冲电场消融则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曙光。该技术利用电穿孔效应,使目标区域的心肌细胞发生细胞穿孔,进而细胞水肿崩解,由于不同细胞类型,其细胞膜穿孔的阈值存在差异,针对性选择心肌细胞,理论上可以避免周边不想关细胞的额外损伤,实现更为精准和彻底的消融效果。该技术目前逐步在临床应用,可能成为未来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

脉冲电场消融示意图

当然,心律失常中还有一类是心跳缓慢的情况。心动过缓的药物治疗手段更为局限,包括宁心宝、西洛他唑、茶碱胶囊等药物可能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的效果及安全性仍不明确。对于无可逆原因导致的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根本性治疗。起搏器能源和材质的优化,让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巧,使用年限越来越长、监测及智能化功能越来越丰富。电极植入部位由传统的心尖部发展至间隔部,再到近年来的希氏束和左束支,让起搏器带动的心脏跳动更加接近真实的心脏收缩过程。对于部分不适合埋入电极导线的患者,甚至可以植入无导线的心脏起搏器。

起搏器的变迁

对于钛合金过敏,可植入黄金涂层的起搏器

心律失常中另一类患者因为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容易引起猝死,需要体内的电除颤治疗,这个时候,植入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ICD)是一个重要的保命治疗。


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

心脏的瓣膜是心脏中血液流动的重要门户,瓣膜的老化、风湿活动、先天发育异常、瓣膜的支撑柱异常(例如腱索断裂)等情况可能导致瓣膜的打开或者关闭困难。一旦出现上述问题,血液的流动就会造成异常,引起心力衰竭的表现。以往治疗,往往需要外科开刀修复,或者更换人工瓣膜,需要将胸骨锯开,打开胸腔,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之后用钢丝缝合胸骨,创伤很大。

外科置换瓣膜,开胸手术


内科微创置入瓣膜,无需开胸

内科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了新方案。通过腿部血管的穿刺,沿着血管通路,可以将人工瓣膜或者人工夹子送达损伤的瓣膜部位,然后进行瓣膜的微创置换或钳夹,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周期极大地缩短。当然,是否合适进行微创治疗,需要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的精准评估。

心脏还有一类先天发育异常的疾病,称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正常的心脏,在房间隔、室间隔等部位没有多余的孔洞,发育异常的人群存在这个问题。这些多余的洞也是造成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卒中等的危险因素,如果孔径不大,内科微创治疗是最佳治疗手段,也是从腿上血管穿刺后进行操作,植入封堵器将多余的洞进行封堵,手术时间极短,可实现根治。

内科微创封堵缺损部位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心脏疾病,也有内科的微创治疗手段,比如心衰患者可以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可植入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进行心律失常的监测、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的封堵降低中风事件等等。

当然,未来技术的发展,也将萌生更多高科技治疗手段,让心脏疾病的治疗面临新变革,使原先无法有效治疗的疾病获得根治方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为科普,如您并非医药专业人员,不应参考本文内容作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使用医疗产品或其他任何产品的建议或意见。对此,您应寻求执业医师及其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士意见并遵照医嘱。

欢迎关注“水哥谈心事”微信公众号

有用就右下角点赞在看~~
有用就
左下角转发扩散~~

水哥,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要成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电生理fellow,美国心脏病学院青年医生及科研工作者,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员,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及科普工作,侧重心律失常及遗传性心脏病的诊治。擅长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性早搏、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治及介入治疗。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及市科技局课题,相关成果被欧洲心血管病指南引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参编参译专业书刊2部。



水哥谈心事
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互动交流